![]() |
|
|||
|
| 去年,全國各級監管部門共主動檢查各類食品生產經營單位3500多萬戶次,共查處13萬起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違法違規案件。圖爲執法人員在檢測豬肉中是否含有瘦肉精。 |
民以食爲天,食以安爲先。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究竟怎樣?應該怎樣全面認識當前的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癥結究竟何在?究竟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帶着一系列疑問,記者近日採訪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勇。
問:從目前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最突出的是什麼?今年爲解決這些問題有哪些重要舉措?
張勇:目前最爲突出的問題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饅頭等都是典型的非法添加案件。本來,依法合規使用食品添加劑,是有利於豐富食品種類、改善食品營養、保障食品供應的。但一些不法分子見利忘義,在食品生產經營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甚至是有毒有害物質或濫用食品添加劑,嚴重危害羣衆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來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大多與此有關。
非法添加具有造成大範圍、系統性危害的風險。因此,今年食品安全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快解決非法添加和濫用添加劑的問題,這也是當前食品安全工作的“牛鼻子”。國務院前不久專門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進行部署,國務院辦公廳也下發通知,強調要嚴字當頭、重典治亂,以堅決的態度、過硬的措施、更大的力度持續深入進行整治,切實解決這一影響食品安全的突出問題。應該說,解決非法添加問題是下了大決心的,要堅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堅決遏制非法添加和濫用添加劑多發的勢頭。對從事非法添加的人員和企業,將依法從嚴從重予以行政、刑事處罰。對不及時有效組織查處以及在監督檢查中走過場、不履職的單位和個人,要從嚴追究責任,涉嫌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除嚴厲打擊非法添加和濫用添加劑外,今年還安排對乳製品、食用油、保健食品、鮮肉和肉製品、酒類等5個重點品種進行綜合治理。這些食品,老百姓日常生活消費量大,一旦出現問題危害和影響也大。
談原因
食品產業高速發展安全監管沒跟上
問:從食品安全立法到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成立,我們對食品安全不可謂不重視,但食品安全問題仍然多發,其癥結究竟何在?
張勇: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主要原因有:
一是食品產業發展很快,但門檻低、分佈散、規模小的狀況短期內難以完全改變,嚴重製約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我國的食品產業伴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走了別的國家上百年走過的路,別人在相當長時期內依次遇到、逐步解決的諸多問題,在我們這裏則是短時間內聚集並顯現出來。
二是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夠,行業誠信道德體系建設滯後。食品行業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無序競爭、惡意競爭現象比較普遍,許多企業特別是小作坊等安全投入不足、管理能力薄弱,少數從業人員道德缺失、不講誠信,這些是食品安全事件多發的重要原因。
三是相對於食品產業的高速發展和食品消費結構的快速轉變,安全監管能力未能及時跟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羣衆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食品消費總量和種類都迅速增長,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食品安全政策法規、標準體系、風險監測網絡、監管隊伍和技術裝備等建設都亟待加強。
四是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成本不高,懲戒威懾力度仍需加大。這一問題,在剛剛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得到了改進。對食品安全領域的違法犯罪,過去主要是按照後果定罪,現在明確有行爲即可定罪,從而加大了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
談措施
大幅提高犯罪成本讓經營者“不敢犯法”
問:三鹿、雙匯等知名企業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染色饅頭堂而皇之地進入知名連鎖超市,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解決這類問題,應重點採取哪些措施?
張勇:這些事件進一步敲響了警鐘。一方面,說明我們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確需改進完善。監管鏈條長、環節多,存在政出多門、職責不清、銜接不暢的問題,檢測檢驗手段不強,基層監管力量薄弱,個別執法人員監管不嚴甚至徇私枉法,這些問題都需要儘快加以解決。另一方面,這些事件的發生更加凸顯了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的重要性。真正安全放心的食品,是生產加工出來的。因此,不僅要加強監管檢測,更重要的是嚴格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做到企業講誠信、行業要自律,這是食品安全的基石。
一方面需要在完善監管體制機制、落實監管部門責任、提高監測檢驗能力等方面下工夫。另一方面,要着力完善促進企業加大安全投入的政策和機制,督促企業全面落實相關制度、標準和規範,嚴格市場準入,健全誠信道德體系,確保生產經營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持續達標;強化源頭治理,促進食品產業優化升級,扶持優質企業,淘汰劣質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基地化生產、場區化養殖,夯實食品安全基礎。要進一步加大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大幅度提高不法分子的違法犯罪成本。
總之,要從自律、監管、政策、法制、宣教等多方面着手,使食品生產經營者“不願犯法、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從根本上扭轉食品安全基礎薄弱的局面。
相關
國家發佈亞硝酸鈉預警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昨日發佈餐飲服務食品安全預警,提醒餐飲服務單位加強對亞硝酸鈉等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管理,謹防引發食物中毒。
安全預警提醒,亞硝酸鈉是強氧化劑,進入血液後與血紅蛋白結合,導致組織缺氧,使人體出現青紫而中毒。一次攝入0.3克至0.5克的亞硝酸鈉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要求,餐飲服務單位要專人採購、專人保管、專人領用、專人登記、專櫃保存亞硝酸鈉。採購時索證索票,不購買無證或包裝標識不齊全的亞硝酸鈉,同時嚴格控制亞硝酸鈉的使用量,按照《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規定,不可超量、超範圍使用。要避免亞硝酸鈉與食鹽、面鹼等餐飲原料混放,包裝或存放亞硝酸鈉的容器應有醒目標誌或有明顯的標籤,以免誤用。 據新華網
“毒食品”三大害
●最嚴重的危害,是對人民羣衆身體健康的危害。
●對經濟和民生造成衝擊。三鹿事件後,全行業減產停產,數萬名職工下崗,240多萬戶奶農殺牛、倒奶,大量城鄉居民的就業、收入受到影響。2009年我國乳製品進口從2008年的35萬噸猛增到59.7萬噸。國產奶業元氣大傷,至今尚未完全恢復。此後,某品牌進口奶粉一年之內三次漲價,每次漲幅在10%至15%,廣大消費者也爲此付出了很大代價。
●對政府公信力和國家形象造成影響。
食品產業“小而散”
我國食品產業的規模化、組織化、規範化水平和行業誠信道德體系完善程度還都較低。食品工業以中、小型企業爲主,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數量巨大。種植養殖環節也是小、散問題突出。
僅以生豬養殖爲例,美國養豬戶數僅有7萬,我國則有6700多萬;美國養殖規模在500頭以上養殖戶提供的生豬出欄量佔全國的96.6%,我國養殖規模在500頭以上養殖戶提供的生豬出欄量僅佔全國的31.5%;美國4家大型肉類企業所佔市場份額超過90%,我國排名在前10位的企業所佔份額不到10%。
生產經營者規模偏小、數量龐大、高度分散,給食品生產質量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監管帶來了很大困難。
釋疑
合格率那麼高,咋還老出事?
據有關部門公佈的情況看,我國2010年蔬菜、畜產品、水產品檢測的合格率都在96%以上,而老百姓卻感嘆“還有什麼敢吃的”?實際的情況與大家的感覺爲何會有這樣的落差?
張勇:首先,食品安全領域的確存在不少問題,新聞媒體、互聯網也多有報道和反映。總體來看,這些報道可以分爲兩類,一些是客觀反映存在的問題,如瘦肉精、染色饅頭等;還有的則是誇大其辭或沒有事實依據,如對聖元奶粉、皮革奶、牛肉膏等問題的報道,最後經覈查屬誇大或不實。這樣的一些報道短時期內集中出現,容易產生放大效應,羣衆看了以後往往都會信以爲真、焦慮擔憂,也自然會有“還有什麼敢吃的”的想法。
食品安全直接關係人的身體健康,人人關心,“燃點”很低。人們看到形形色色、或真或假的各種信息,對食品安全存在擔憂是可以理解的。
96%的食品合格還不是全部合格,即使只有1%的問題,我們也要付出100%的努力。檢測出不合格食品的比例雖低,算下來絕對量也不小。因此,對於食品安全工作決不能有任何鬆懈。
“抽檢”改成“逐一檢測”,行不行?
爲什麼很多問題都是媒體先發現的,而監管查處好像總是在媒體報道之後?我們監管採取抽檢方式,爲什麼不逐一檢測?
張勇:這種說法不是很準確。我想說的情況是,2010年全國各級監管部門共主動檢查各類食品生產經營單位3500多萬戶次,還有大量針對小攤販、小作坊、小餐飲的檢查次數無法準確統計,共查處13萬起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違法違規案件,由媒體先發現的還是極少數。很多案件是在監管部門查處並公佈後,有關媒體再跟進報道的,像近期的假薯粉以及去年的問題乳粉等案件都是如此。
同時,也有一些問題是在媒體先發現並報道後,監管部門組織開展了調查處理。這充分體現了媒體監督的重要性,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以不斷提高監管效能。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不贊成在事件的性質、危害和影響範圍尚未查明覈實的情況下,個別人就將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冠以“致癌”、“致命”、“劇毒”等字眼標題加以報道,甚至編造沒有事實依據的假新聞,造成公衆恐慌,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是不應該的。
抽檢是世界各國包括髮達國家普遍採用的通行做法。由於食品的種類太多、數量巨大、業態十分複雜,針對每種食品全部逐一檢測,沒有哪個國家能承擔得起、能做得到。事實上,抽樣檢測已被證明是一種科學的方法,其準確性、有效性、經濟性是有保證的,關鍵是要認真去做、踏實去做、按要求去做。下階段,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完善抽檢制度和方法,加密重點品種、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的抽檢頻次,建立重點行業駐廠檢查制度,確保及時發現各類食品安全風險隱患。當然,也不排除在特定的時期、區域針對某種食品進行全部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