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5·12”是中國的傷痛之日。三年前的這一天,汶川大地震突如其來,數萬人遇難、數百萬人受傷、數千萬人遭災,十三億人同悲。三年過去了,噩夢已逝,災區的重建也有了可喜的成就,但危難之際迸發出的人性光輝依然令人動容,依然令人深思。
還記得嗎?地震發生的那一刻,母親用身體擋住塌下來的房樑,緊緊地護住孩子,只在手機上留下了“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記住我愛你”這句話;從廢墟中挖出的一名女教師,她的身體蜷縮着跪在地上,她的底下就是一名學生,這名學生倖存了,但是這個老師當場遇難;在受災較輕的受災羣衆中,個人飯莊成了無償供應的食堂,私家車成了免費使用的公車;在救災現場,戰士的迷彩,救援隊的橙色,醫生的白色,帳篷的藍色,旗幟、標語的紅色都成爲最充滿希望的色彩;在募捐活動中,用手走路的乞丐龔忠誠捐款4次,合計金額在100元以上……
這片土地上人們互相守望、同舟共濟的故事,直抵許多在紅塵中浮躁的靈魂,深深感動着中國,也感動着世界。這種震撼的力量雖然暌違已久,但在苦難中爆發,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底色中那知明、仁愛、勇敢的可貴光芒。以人爲本、生命至上,萬衆一心、衆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科學理性、開放透明,這些抗震救災精神中的每一個因子,實際上也都有着人性的高度。
人性之美是溫暖的,正是這種溫暖,給了在災難中人們生存下去的希望,也給了災區人民重新站立起來的力量。災區重建的成就也表明,人性的溫暖又一次蘊含在了災區人民的新生活中。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人性有時也是脆弱的,不僅容易受到破壞,而且一旦受損,也很難在短期內修復。社會的繁榮,科技的昌明,隨之而來的嘈雜、庸俗、功利、自私、浮躁和冷漠,漸漸地消蝕着人性中的良善,許多不公不義的現象在災後又沉渣浮起。災難是一塊歷史的燧石,在地震浩劫及人類生存的砥礪中迸發出的新時代的人性光輝,是在民族生存的苦難底線上打磨出來的,飽浸着血和淚,彌足珍貴,而且,我們不能總是“修好於災難”。因此我們應該慎而再慎地對待人性之美,不僅需要及時地給予認同和讚美,還需要認真地加以呵護和培植。愛護它,不只是愛護一個自然人的精神,更是愛護一個羣體、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精神。
在和平時期,在安適的日子裏,如何讓人性之美始終環繞着我們,是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因爲個人的生存發展,民族的生存發展,國家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這種溫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