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京德雲社成立到今年已是第十五個年頭了,此前,新報就德雲社產業、經營狀況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了持續報道。今天,我們將對比一下郭德綱的德雲社與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這兩支北方市場的龍頭演出團隊。
和趙本山各方面遍地開花不同,成立十五年的德雲社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進。以郭德綱爲核心的德雲社,戲班子的影子還很濃重。雖然趙家班也算不上擁有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但是郭德綱弟子非常豔羨趙家班弟子。業內人士評價說,趙家班弟子能“吃香喝辣”,得益於趙本山多年演藝生涯的積累。趙本山在個人影響力、人脈、財力等諸多方面都遠在郭德綱之上。而且,趙本山“爲人義氣”,出手闊綽,對弟子也比較優待。在處理是非話題上,趙本山的確棋高一着,他不會去計較糾纏這類負面新聞,對他來說,低調和謙遜纔是最佳處世之道。“要知道自己是打哪兒來的”“我就是一農民,咱不能忘本”。無論在哪種場合,趙本山都告誡弟子“人紅不能迷失”。郭德綱一直沒有“道歉”的習慣。此外,郭德綱拒絕春晚挑戰央視,以草莽之身單挑同行,張揚的行徑早已引得圈內人士不滿。
然而,真正主導趙本山和郭德綱前景差異的地方,還是雙方的管理模式——趙本山在對本山傳媒尤其是徒弟的管理方面很有獨特之處,概括成八個字就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劉老根大舞臺和一般的企業不一樣,趙本山和徒弟的關係不是魚與水的關係,而是大魚和小魚的關係。沒有這些徒弟,趙本山可能就只是一個明星,不會成爲企業家。這些徒弟如果離開了趙本山也不會都能過上有車有房有知名度的富裕生活,很多人只能過着普通人的日子。所以趙本山對他們“有情有義”,他們對趙本山輕易也不會“忘恩負義”。
爲什麼趙本山的徒弟們都能對他心悅誠服,郭德綱的徒弟卻相繼走開呢?師傅的性格是一方面,說到底還是生活質量也就是錢的問題。趙本山讓弟子都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離開趙本山他們至少不會比跟着趙本山過得好,所以沒人會離開,況且本山傳媒在制度上比較健全。郭德綱的德雲社就不同了,產生矛盾的孰是孰非不是當事人也不好評判,但對於這些成員郭德綱說輕了,他們不當一回事兒,說重了他們又不幹,又沒有一套切切實實的管理條例,無論是成員徐德亮、王文林、李菁還是徒弟何雲偉、曹雲金在德雲社拿着他們認爲不多的薪酬,離開之後可能會創造比這多得多的東西,所以翅膀硬了自然會飛。趙本山給得多,徒弟們也都賣命,最後掙的遠比給的多。郭德綱覺得我掙那麼多錢都是因爲我自身的名氣,和你們關係不大,你們該掙多少我給你們多少,比起同行業的其他人,你們掙得不少了。師徒講究的就是“一日爲師、終身爲父”,而朋友可能好的時候很好,說掰了有時候也很乾脆。趙本山是個很會審時度勢的人,他把師傅這樣的傳統角色在表象看來做得還好;郭德綱看上去更意氣風發,這樣的人更合適做一個觥籌交錯的老朋友。
郭德綱作爲企業管理層,在開拓市場這一塊有板有眼,但是在人力資源管理這一塊卻存在明顯的短板。出走事件、演員招惹是非雖然未成爲德雲社的常態,但事實上,德雲社作爲以郭德綱爲核心的江湖氣十足的藝人團體形象已經深入人心,這種因管理而起的弊端勢必會妨礙德雲社的發展。郭德綱的最終奮鬥目標應該是成爲中國的“瓦格納”,他應該成爲將德雲社這種鬆散組織變成可以存續和發揚光大,並使之成爲藝術傳統的第一人。新報記者 翟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