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國女孩凱特琳·考恩接受一次手術,大腦局部受損,無法微笑。對樂於社交的花季女孩而言,這是一個沉重打擊。
經過治療,兩年後,考恩重新綻放笑容。
無笑
出版於16日的《面部整形手術檔案》一書講述考恩的故事。作者特莎·哈德洛克是面部神經專家,正是她讓考恩找回笑容。
考恩現年19歲,就讀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尼科爾斯大學二年級。她2008年接受腦部腫瘤切除術。手術過程中,大腦控制右半臉和左半身的部分受損。
術後,考恩迫不及待地照鏡子,發現無法控制右嘴角,無論如何努力,右嘴角總是向下耷拉,無法微笑。微軟-全國廣播網援引考恩的話報道:“這是一大刺激。我覺得自己失去了整張臉。”
另外,她眼睛出現問題,走路困難。
不能笑,她尤其無法接受。一次女生聯誼會上,看着身邊同學笑得燦爛,她情緒崩潰,放聲大哭。
尋醫
考恩的父親託德是理療師,專門幫助腦損傷患者。他堅信女兒的問題可以解決。託德翻閱醫學著作,請教專家,最終找到哈德洛克。
哈德洛克在波士頓從事面部神經治療多年,曾幫多名患兒“找回”笑容。這些患者因天生缺陷、事故、手術等原因面部神經局部麻痹。
哈德洛克說,微笑擔負重要社交功能,人們往往失去以後方纔體會。
手術分爲兩部分,過程漫長而複雜,所求只是面部肌肉動作一釐米。2009年,哈德洛克首先把考恩大腿內側肌肉移植到臉頰上,然後把肌肉連入神經和血管網絡。數月後,神經重新連接。
綻放
考恩去年5月流露術後第一絲笑意,10月能夠綻放笑容。今年3月,她贏得狂歡節“舞后”之稱,整晚微笑連連。從微軟-全國廣播網發佈的照片看,她的笑容仍有些不自然。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整形外科教授詹姆斯·布拉德利說,這種手術相當少,全美只有10家左右醫療中心可以實施。不過,手術成功所獲“回報”豐厚,尤其是對孩子而言,人生從此不同。
考恩瞭解微笑的意義。她向家人提出,把她今年所獲聖誕禮物捐贈給一家治療齶裂兒童的機構。
“我覺得自己的微笑與以往不同,我喜歡現在這個樣子,”她說,“我曾經把微笑看作理所當然,如今我每天爲此感激。”黃 敏(新華社供本報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