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巴車的座位比較多,領導應該被安排在裏面靠窗的位置,然後是第二領導、祕書、翻譯……”“坐電梯也是有講究的,地位最低的應該站門口負責開關電梯。”在廣西某重點高校一堂主題爲“職場禮儀”的就業指導課上,授課老師周大鵬(化名)強調:“這些順序不能隨便變動,尤其是領導的位置。”採訪中記者發現,不僅僅是就業指導課,在廣西、湖北、福建等地一些大學開設的人際關係、社交禮儀等校級選修課上,也有涉及如何與領導相處的教學內容。(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5版)
大學的職能和職責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回答。中國古代的教育理念,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到《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應該說,大學的精神在於發揚人性之善,培養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會風氣。至少,我們的大學在培養學生和教育引導學生上,應以培養合格人才爲標準而不是專注或針對於“某一領域”,如當公務員、商界精英等。
完善的大學教育機制和思想,在於培養學生“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而一定不會也不能屈從於某一“習慣”或“惡俗”。也就是說,無論學生上大學之前是什麼樣子的,無論是什麼家庭背景或高中教育的基礎如何,只要進了大學就應以一個“寬泛”的基本等同的人文標準來培養和塑造自己的學生。形象些說,大學有義務和責任將學生培養成健全人格的、充滿社會責任感的人。至於今後是當官還是經商,是從政還是搞文藝,混得好還是差,應取決於學生自身,而不是大學或大學的管理者刻意去“引導”甚至是“專門培訓”。
當地大學專門爲畢業生搞“官場禮儀培訓”,教授學生如何和領導相處、如何敬酒、如何給領導開電梯,這明顯是“越俎代庖”了。大學就是大學,將你的學生培養到符合國家和大學生未來發展的標準就足夠了,又何必爲學生今後是不是能在官場正常發展,是不是能在官場混得好等等憂心忡忡。某種意義上,大學替自己的學生未來在官場上的發展操心,實質上是“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官場怎樣、官風如何,大學是左右不了的。大學雖然不能左右和從根本上改變時下的不良官風,但大學最起碼可以讓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保持一個“清者自清”的素養。再深層次探討一下,身爲社會中的一方“淨土”,讓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遠離一些利慾薰心、遠離功利心和難耐的浮躁難道不應該嗎?
大學教授學生官場禮儀,有現實的成分也有“被逼無奈”的可能,但我們的時下官場之所以有“只唯上不唯實”、“媚上媚權”和“阿諛奉承”等不良風氣,又之所以長年遏制不住,難道與多年來、無數年來大學精神的“失守”和“屈從”無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