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女兒幼兒園有個小朋友Tina,剛參加完北京市某知名小學超常班的招生考試,竟然考進去了。“1∶30的比例,全市有3000多個孩子參加呢,嘖嘖!”家長們奔走相告,語氣中盡是羨慕。
女兒回家後,問我什麼是超常兒童。我想了想,告訴她:就是某方面有突出的才能。女兒又低聲問:她比我們都聰明嗎?我颳了一下她的小鼻子:不是的,每個孩子都有聰明的地方。比如你畫畫很好, Bill鋼琴彈得很好,Lucy的手工很好,在媽媽眼中,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她這才歡躍起來。
女兒今年9月就要上小學了,今年3月,在別的媽媽把孩子送到學前班學20以內加減法、拼音時,我反其道行之,把孩子轉到一個加拿大老外開的家庭幼兒園,每天早上8點到9點,下午3點到4點,孩子盡情地在戶外奔跑,小臉紅紅的。每天接她時,她總是開心地叫小夥伴的名字,互相追逐,和在原來那個幼兒園的狀態判若兩人。
前段時間,很多小朋友的媽媽此前已經打聽北京各名校的入學道道,拉着孩子奔赴一個又一個考場,我這個懶媽媽,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在了本小區的小學。我對該小學的考察就是,直接問上學的孩子幾個問題:作業多嗎?體育課一週幾次?老師對你們好不好?你開不開心?當得到的答案是:作業很少,一週四次體育課,老師對我們很好,在學校很開心。我心想:就是它了!
自從當上母親後,我觀察了不少父母,發現他們一般都希望在孩子8歲前搞定一切:舉止優雅文明,英語流利,彈一手好鋼琴……因爲只有這樣,他們纔夠面子,纔會克服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其實,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爲超常兒童、具有各個領域的無限潛能,但他們可能在某些方面有靈氣,父母所做的,就是發現孩子的潛能,並因勢利導,正如一句格言所說:假使你的孩子具有成爲麪包師的才能,就別要求他成爲醫生。
說句實在話,我們身爲父母,自己本身都不完美,哪能要求孩子成爲一個完美的人呢?心理學家麥可·湯普森說過,父母要期待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而成人自己並不遵守這些標準。我們找小兒科醫生看病,並不會問他是否會投籃;找會計師報稅,也不會測驗他懂多少生物知識。在中小學,我們鼓勵通才,但在現實世界裏,通才並沒有什麼發展空間。一個自信、健康、懂得愛的孩子才能自如地行走在這個世界裏。
我的女兒比較靦腆,從小不敢在公衆面前表現自己,幼兒園舉辦聖誕晚會,別的小朋友上臺又唱又跳,她表演的卻是現場畫畫。我爲之焦灼過,甚至氣急敗壞地吼過她。後來一想,每個孩子的性格和氣質都是不一樣的,靦腆的性格也有它的好處,比如觀察力更強、做事情更專注。此後,我抱着寬容和欣賞的態度看女兒,發現她性格的優勢慢慢顯現出來,因爲生性比較敏感,她的藝術感覺很好,畫畫不錯,得了好幾個全國獎項;因爲做事專注,她學古箏、手工等技藝容易上路。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時,都是一顆沒有標籤的種子,作爲父母,我們的工作是給他們提供養料和水分,拔除雜草。我們無法決定他們何時開花結果,但可以決定的是,“陪他長大,給他很多很多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