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幸福粵讀
□李思敏
葉曙明在《廣州往事》(花城出版社)中提供了一個另類的遊城方法:翻着地方誌逛老廣州。圖書裝幀精美,圖文並茂,尤其是文字,旁徵博引詩詞史略,讀來滿口留香,可見作者功力深厚,全書洋溢古典文化氣蘊。出於私心,爲自己想擺脫喧囂與浮躁的心尋找一處可安放的一隙半角,靜靜觀察尋常巷陌中的變化,漸解其中味。
作者重回舊地,同時也在努力考證當中故事傳說的真僞。比如,廣州曾經是一座水城,面朝大海,傍海之名的街巷達七八條,厚厚的地層下藏有貝類動物。此去經年,空餘鎮海樓,唯有深烙地方的民風習俗、思維方式永遠帶有海洋印記。
水城廣州,河網縱橫,古橋相依。書中提及有名可考的古橋達百座,可惜大多不存,僅有的也走了樣。荔灣路上的彩虹橋,折斷了燈欄,搭起了塑料板,遮實了兩翼“涌景”。在尋找南華路上的漱珠橋時,只剩下遺址,橋洞被水泥封死,河涌鋪上石板,補鞋佬在巷子裏開檔。估計他絕不想到檔口上方曾經駛過船。
與橋相伴,必有渡船。最爲著名的首推長堤、西堤一帶的疍家。以舟爲宅,生老病死都在船上。疍家人在江湖上漂,賣粥、炒田螺、設酒菜還租唱片。他們屬於弱勢族羣,連人口統計數據都衆說紛紜。坊間流傳,疍家艇曾載孫中山脫險。不過,自1950年後,水上人家上岸置業,由水路轉攻陸路了。時至今日,珠江上只剩下遊輪。對我來說,我只在音樂課上聽過鹹水歌而在餐廳上吃過不地道的艇仔粥。
廣州,可大可小。
大城廣州,在我小時記憶中,是老家親戚不出省前提下首選的謀生之地,我們習慣稱它爲省城。如今,廣州不止是省城了,它將容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是尋夢之城。
小城廣州,偏居南端,歷史上有“天子南端”之稱,但這並不是什麼美譽。葉曙明介紹說它是歷朝歷代皇帝的心病,山高皇帝遠。想來挺有意思,相比中原,廣州定都建制歷史太單薄,三個指頭數得完,南越、南漢和孫中山政權。擁兵自重一方,但壽命不長,還經常有無力荒涼感。廣州,無論今昔,還是通商的好。唯有新銳之風吹向大中國。
心之所在,興隨心至,便依了這座城。李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