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太原6月5日電(記者王學濤、劉翔霄)離端午節還有1天時間,家住山西平遙的董培良老人就和老伴在家包起了糉子。
平遙古城是中國北方一座著名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1997年12月,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董培良是土生土長的古城人,雖然時光飛逝,“40後”的他仍然保留着一些珍貴的端午節記憶。
“艾虎乍懸沿戶綠”。“端午節一大早,平遙古城裏挨家挨戶的門環上都插上了艾草,用來除去不祥。”董培良回憶說,艾草有一種清香,所以在不足3平方公里的古城裏,大街小巷都飄着香氣。
除了艾草,雄黃也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新中國剛成立時,家家戶戶都會買雄黃泡雄黃酒。董培良說,老城裏的人家很少喝雄黃酒,而是把它點在12週歲以下孩子的額頭、鼻子、手心、腳心以及耳朵上,據說可以驅蛇避邪。
說到辟邪,董培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五色線了。上學之前,母親會把由紅、綠、藍、黃等各種顏色編織起來的綵線系在他的手腕,從手腕繞一圈後,再從手背繞一圈,把中指也拴住了。“五色線當時講究用100種線編起來,‘百線’和平遙方言‘辟邪’同音,五月天氣開始炎熱,各種傳染病都容易發生,大人給孩子戴五色線也是希望小孩兒健健康康。”董培良說。
在老人的印象中,每逢過端午,父母就從親戚那裏要上一兩升的軟小米,再搞上兩三個紅棗,象徵性地過一下。
隨着社會的發展,糉子已經不是隻有端午節才能吃到的了。現在超市裏除了傳統的棗餡、豆沙餡的糉子外,鮑魚、乾貝、枸杞餡等的‘名貴糉子’、‘養生糉子’也是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