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腦寮”裏的煉樟情景

▲採伐樟樹
天然樟腦的採煉是異常艱苦的活計,在清代的中後期,它成爲中國重要的出口商品,中英兩國曾
□朱江
1
樟腦自古就是一種藥
樟腦自古就是一種藥,它氣味辛、熱、無毒,功效除溼殺蟲、溫散止痛、開竅闢穢。主治疥癬瘙癢、跌打傷痛、牙痛。此外,樟腦及樟腦油還具有防蟲、防腐等功用。
《本草綱目》說:樟腦出韶州、漳州,狀似龍腦,白色如雪,樟樹脂膏也。韶州即當今粵北韶關地區。
從化的街口、良口、旗杆、太平、麻村和陂下,亦有采伐樟木、採集樟葉製造樟腦的傳統。清末民初的《申報》就有這樣的報道:“惟樟葉一項,每年由三月起至七月底止,街口墟約可收六萬斤,旗杆墟約可收五萬斤……總計每年約收三十八萬斤,每甑用葉十八斤,約可甑得樟腦三兩四五錢。”
除了粵北外,我國東南的福建、臺灣、江西等省份,深山裏也生長着不少可用於煉製樟腦及樟腦油的樟樹品種。
從清初起,散居於粵北曲江一帶敢於涉險的客家族羣,開始進入深山密林採樟煉腦,百年過去後,樟腦成爲清代重要的出口商品,遠銷印度、歐洲和美國,人稱“白金”。
1860年後,樟腦成爲許多工業品的生產原料,如人類第一種合成塑料賽璐珞、攝影膠捲、裝飾品、化妝品、玩具乃至早期汽車、火車和飛機上的安全玻璃,製造時都少不了樟腦。後來,法國人發現樟腦可作爲製造無煙火藥的穩定劑,於是,歐美各國紛紛從中國進口樟腦,使其成爲僅次於瓷器、茶葉、絲綢和糖的重要出口商品。
由於臺灣是全世界天然樟樹林分佈最多的地區,英國怡和公司和鄧特公司依靠各種手段,將臺灣的樟腦出口權逐漸控制,每年的貿易額高達15萬銀元。英商的壟斷引起臺灣民衆的憤恨,不斷上書請願,要求政府採取行動制止其壟斷。
1863年,清廷決定對臺灣樟腦實行專賣,禁止英商直接在民間收購。英國人便轉而用鴉片作交換,大肆走私。英商畢麒麟因違規公開收購和囤積樟腦並僱船偷運出海,曾被清廷查抄和扣留。
到了1868年9月,英總領事以保護英商爲由,要求清廷開禁樟腦專賣,但談判失敗,英政府便決定用武力壓迫清政府。
1868年11月20日,英艦“阿爾及利”號、“布斯達”號載着大批英軍抵達臺灣海面。25日,兩艦突然向臺灣重鎮安平開炮,摧毀民房和商號數十棟後,英軍武裝登陸。鎮內中國守軍雖然血戰抵擋一番,但最終不敵。
之後,英政府揚言,如清政府不退讓,將侵佔整個臺灣。此時清政府已在兩次“鴉片戰爭”中吃盡了苦頭,被迫重新走到談判桌上。
12月1日,中英簽訂了《樟腦條約》,英國從此壟斷了臺灣的樟腦資源。
爲樟腦而打了一場仗,其在近現代經濟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2 進山採樟猶如軍事行動
由於採樟煉腦利潤豐厚,在早期,凡是發現有樟樹的深山密林,私人“腦寮”紛現,砍伐不止。
到1825年,爲保護有限的樟腦資源,官府曾取締民間私採樟腦,收歸官營專賣,也就是說只有官府授權才能進山採樟煉腦。粵北和福建等地的山區密林所有被發現的樟木,大都被編號和定位,嚴禁亂砍濫伐。
自然界中的樟樹,從幼苗長爲成樹需十幾二十年時間,長成大樹則需幾十甚至上百年,砍一株就會少一株,爲了防止資源枯竭,官府只特許人們在每年3至7月入山採伐樟樹,但砍伐母株是絕對禁止的,有如當今爲了保護魚類資源而實行“休漁期”一樣。
採樟煉腦,其實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特別是那些最基層的制腦勞工,也稱“腦丁”的人,冒險深入到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歷盡艱險,血淚相伴。
入山取樟時,腦丁們首先要糾集成隊,多則百多二百人,少則幾十人,並要推選出經驗豐富、德高望重能鎮得住局面的頭領,約法三章,重申紀律,方可開拔進山。
進山時,往往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十足軍事行動一般。在樟木生長的地區,經常會碰到一些原住的山民和少數民族,如果未能事先打通關節,取得諒解和通融,會屢屢遭受襲擊,歷年發生械鬥不幸喪命的腦丁不在少數。有時爲了安全計,還得申請官府出動武裝保護,直至樟腦煉成並運送出山。
隊伍進山後,首先要選好駐紮地,掘壕結寨,築閘設哨,修築進出林道,取得立足點。
爲了防匪防獸,腦丁們甚至會把棲身之處構築在地勢險要的懸崖山洞內,白天放下繩梯,結隊入林伐木煉腦,僅留數人扯起繩梯看守洞穴大本營,還要備足滾木擂石,隨時痛擊來犯者。夜晚歸宿後,同樣收起繩梯,斷絕山匪攀緣偷襲之路。
往昔在粵北、江西、福建甚至湖南的密林中,考古學者不時會發現掩埋於荒草亂石中的殘存古城寨、堞牆、寨門、爐竈等,多被猜測爲明末起義軍或清代太平軍兵敗躲入深山的最後棲身之處,其實很多隻是當年腦丁的據點而已。
3
特製的刀具:鋒子
一矣日常生活和行動取得了基本安全保障,且囤積了充足的器械和糧草後,腦丁即四出找尋樟木,着手進行採樟作業。
發現樟樹後,先得通過專家鑑定,確認有無開採價值,否則白費功夫。因爲自然界中樟樹近六七十個品種,如本樟、芳樟、牛樟、油樟、老樟、冇樟、陰陽樟等等,其中僅有十個左右品種具有開採價值,出樟率也大不一樣。因此,團體中必備一位經驗豐富名叫“腦長”的師爺,他負責對樟樹的品種及其含樟量作出判斷和鑑定,這是一門絕技,也是煉樟能否順利投產的基本保證。
在民國初年,官營的樟腦業,獲得腦長技術職稱者極不易,僅辨識樟樹這一項,一個新手起碼得耗費一兩年時間。所以,要取得這一資格和執照,其中一項條件是申請人必須是專業林學技師,或是農校林業學科畢業生,或有伐木2萬立方米以上經驗的老林工。
選樟時,腦長先要揮刀在樟樹上砍下一小片,湊近鼻子聞一下,氣味強烈的是本樟,也叫香樟,這是優良品種,它含樟腦油成分最高,能賣出好價錢。如果是芳樟,則氣味溫和,含油成分較低,價格稍次。
有經驗的腦長,辨識樟樹往往靠第一聞,如果再聞再辨,就有可能發生混淆。
如果辨樟失準,將優質的本樟混合其它樟木放在同一爐蒸餾,將導致出樟率降低,而且煉出來的是難以定級的雜品,銷售價錢便會大打折扣。
所以,就算是最有經驗的腦長,在辨選樟材時,都是格外小心的。如果是香樟,則全株都可採用,但碰到臭樟及牛樟,就只能利用樹身及朝向太陽或山坡下方的一面。
挑選好優質樟樹後,其他準備工作也十分講究,不能有半點馬虎。首先要把樹頭周圍的雜草腐葉清理一空,以便在拾取鏟砍下的“樹匕”(即形狀標準劃一的樟木片)時,不被其它雜物所混合,以致影響產品質量。
腦丁砍伐樟樹,也並非用一般的斧鋸,而是用一種叫“鋒子”的專門工具。鋒子選用上好鋼材打造,約長0.6米,約三斤重,半圓形向內小彎,極鋒利。
爲何砍伐樟樹要用特製的鋒子呢,因爲蒸餾樟腦,“樹匕”狀的木片出腦才充分,若用一般的斧頭砍剁的話,是無法讓樹材形成這種形狀的。另外,揮斧砍剁,樹屑四向橫飛,會難以撿拾造成損失。
選好樟樹取材地後,就得在不遠處搭建“腦寮”作爲提煉樟腦的作坊。
剷出的樹匕運送到“腦寮”後,就開始煉腦了。煉樟用的主要工具被稱爲“腦炊”,一個大的木桶子,上面有桶蓋、濾槽、油槽等等。樟腦提煉有種種不同叫法,但主要是高溫蒸餾。因工序和工藝不同,最終產品有粗樟腦和精樟腦兩種,成品最後都以錫桶包裝封存。
4 冒險當腦丁皆因收入高
把最終產品腦沙和腦油運回據點,或直接護送出山的過程至關重要,因爲土匪對“白金”也垂涎三尺,他們會糾集大批人馬,四出刺探消息,伺機而動。搶掠和反搶掠的搏殺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莽莽深山有其適者生存的法則,如果不能把“白金”最終運送出山,前期所有心血和努力將付之東流。
運腦出山時,在頭領的率領下,團隊中人人荷刀執槍,在林道沿途每一險惡之處提前佈置“隘丁”(這是腦丁的另一別稱)放哨望風,全線嚴密監視,確保萬無一失。官府也往往會在這時派兵幫助武裝押運。
其實,與腦丁發生衝突摩擦最經常的,是山區的原住民,他們幾乎都會視腦丁爲入侵者,爲了保護家園總是想方設法驅趕這些侵佔他們利益的“外江人”。官府爲了保障樟腦專賣的收益,歷來都以武力支持樟腦開發,逼迫原住民讓步,原住民也經常因對抗而犧牲性命。
入山採樟煉腦,除了隨時會遭受土匪和原住民襲擊外,還會碰到猛獸毒蟲的侵害以及“瘧疾”和“瘴氣”奪人性命的危險,那麼人們爲何又願意當腦丁呢?這是因爲腦丁的收入比耕田的農民要高得多,而且早期煉腦謀生整年都可以進行,而農耕卻受季節限制,一年下來,收益差距很大。
由於採樟煉腦是以命相搏的事,所以許多腦丁一旦有機會出山,就會及時行樂,不少人將自己的血汗錢花費在煙花柳巷和賭場煙館之中,所以當年官府和社會普遍對腦丁羣體持負面觀感。
到了清末民初,粵北和福建等地因歷年採樟煉腦,樟腦資源開始衰減,漸走下坡路,只能定期採摘枝葉,就是砍下枝條連帶葉子剁細磨碎加水蒸餾,數小時就可以提煉出漿汁,出腦率自然大幅下降。
之後,隨着樟腦人工合成的出現,天然樟腦產品慢慢被替代。時至今日,天然樟腦業已在世界式微。在臺灣,目前仍有碩果僅存的一些天然樟腦加工廠,因爲一些藥物,用天然樟腦作原料,功效獨特。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