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羅蘭·加洛斯紅色土地上見證了歷史的誕生——中國姑娘李娜第一次爲中國捧起久負盛名的網球四大滿貫公開賽的冠軍獎盃。
無論怎樣評價李娜這個冠軍都不爲過。除了創造了歷史,這個冠軍更是對中國職業體育,對中國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戰略轉型有着巨大的衝擊作用。這位“剽悍”的武漢姑娘在這片紅色土地上震動了整個中國體育!
職業體育是當今世界體育的“核心成員”,“奧運會四年一次,職業聯賽年年有”,足球、籃球、網球、高爾夫、賽車等職業賽事在全球擁躉衆多,收益豐厚,影響廣大。以本次法網爲例,NBC、ESPN,法國電視臺以及歐洲體育臺等向全世界轉播,官網預測女單決賽收視率還將創造收視新紀錄,而女單冠軍的獎金達到了驚人的1100多萬元人民幣。
與之相比,即使是一些奧運項目,恐怕影響力也無法與這樣一個職業網球賽事相比。對於一個真正的“體育強國”,不能再單純追求大型賽事的金牌總數,而要着重發展國際影響力大的項目,發達的職業體育正是“體育強國”的重要標誌之一。
發展中國職業體育,需要思路的轉變,李娜的成功正得益於此。儘管網球管理中心從2002年開始“球員職業化”嘗試,帶球員參加職業巡迴賽,但依然保持國家隊統一管理的“家長模式”。直到2009年,網管中心轉變思路,允許運動員自主訓練、自主參賽、自負盈虧,讓四名成績突出的女球員鄭潔、李娜、晏紫和彭帥轉變爲真正的職業球員。正是這樣的轉變,幫助本已具備相當實力的李娜走向榮譽。
除了轉變思路,中國職業體育走向繁榮更需要相應制度的支持。中國網球從2002年參與職業化競爭,而國內從1994年的足球開始,籃球、乒乓球、排球陸續走入職業聯賽,但聯賽在制度化、商業開發等方面依然與國際有相當差距。
美國報紙曾有文章指出,中國職業體育的最大阻礙在於現有管理體制與職業化不相適應,導致贊助商難於立足、商業運作受困。對此,國家體育總局體研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認爲,一旦某個項目決定走職業化道路,就應該建立相適應的制度、運行規則和管理體制,例如足球聯賽採用俱樂部、足球協會以及政府部門各司其職方式發展,同時讓中國的職業體育“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革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