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摘自大河網
本期今晚小編輯
天津七中高二九班閆巖
昆鵬小學六年十一班於沛青
小升初弄得我們“傷痕累累”
最近,小升初可是個熱門話題。
天津七中的閆巖同學說,我看了央視對北京小升初的報道現場,家長和孩子們頂着烈日,排起長長的隊伍,他們臉上的表情雖然顯得痛苦無奈,卻也有焦急和期待。有記者讓一個家長談談她現在的感受,那位阿姨眼淚都要流出來了:“我就希望孩子8年學琴沒有白費,這次能憑特長進個好一點的學校。”還有些家長拿着厚厚的獲獎證書,祈求它們能派上用場……不知看到這個電視場面的學生和家長有什麼感受,反正我幾乎是被嚇倒了,心裏不是個滋味。
昆鵬小學的於沛青同學今年面臨小升初考試。“這次考試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一定要認真對待,好好把握機會呀!如果錯過了,那可是一輩子都會後悔的!”媽媽的叮囑無時無刻不縈繞在她的耳邊。從五年級開始,同學們就開始爲小升初做着各種準備:增加課外輔導班的課時,有的同學一週上七個輔導班,每天像趕場一樣,放了學連飯也顧不上吃,馬不停蹄地去“趕班”;有的同學爲了得到一張競賽獲獎證書,學奧數、劍橋英語;有的同學還發揚“釘子”精神擠時間,爲考取特長生刻苦練習才藝……“本來我的家長不贊成讓孩子學得太累,可是,看到上一屆畢業生的招生政策,家長不得不跟着大家一起‘擠’上補課這條路。我的快樂童年也漸漸遠去,每天在學校和父母的雙重壓力下努力着,拼搏着。”
看到那一排排長龍般的隊伍和焦急無奈的表情,今年上高二的閆巖同學想起幾年前自己小升初的時候:“我是憑着區級三好生證進入了人們眼中本區‘最好的’學校。當時有同學爲了能加分用幾天的時間‘學會’一門特長。當然,結果也可想而知。更有甚者,計劃‘買’張證書。看看現在小升初的學生們,好像比我們那時更‘艱難’了。”
擇校是小升初亂象的根源
爲什麼一到了小升初,我們六年級的學生就會如此焦急和不安?爲什麼一到了小升初,我們就會立刻感到疲憊不堪?原因只有一個:因爲我們都要擇校,到市重點去!於沛青同學分析,從家長角度看:重點中學條件好,校風好,學生素質高,孩子進入重點中學未來更有前途。但是,重點的招收名額有限,所以要去搶。從重點中學角度看:要選好學生,好學生能強化與保證自己重點中學的地位。在這個擇校的相互關係當中,重點中學處於強勢地位,作爲弱勢的家長和學生一端,該怎麼辦呢?我在網上看到一段天津網友發來的“數來寶”做出了回答:“竹板這麼一打呀,別的咱不說,說一說小升初的酸甜苦辣多。我既不是三好,證書也不成摞,父母沒權又沒勢,存款也不多。咱平頭老百姓,只能苦讀書,唸了公英還不夠,還得學奧數。奧數有啥用,咱也不清楚,要說真是有點用,應付小升初。虧我還不笨,學得也還行,充滿信心迎挑戰,自認我能行。四處遞材料,奔走去報名,之後漫長的等待,詢問也不靈……”每字每句道出了六年級畢業生和學生家長的苦衷。
對此,閆巖同學想問,什麼時候學生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和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呢?國家義務教育政策指出小升初實行就近上學政策,按理說不存在什麼競爭壓力。可是在家長的眼中,學校還是分成“三六九等”的,都想拼了命地把孩子送到社會上的所謂生源好、有名氣的學校裏,以便讓孩子有個最佳的環境氛圍能更好地應對以後的中高考。而國家一方面推行免試、就近上學政策,一方面又實行“點招”“推優生”“特長生”等“優惠政策”,這種相互矛盾的政策不得不讓某些家長和學生想方設法走“優惠政策”這條捷徑。於是,有些學特長不爲“藝術”而爲“加分”的現象就顯露了出來。
閆巖說:“最近,各種版本的‘傷不起’咆哮體在網上廣爲流傳,在當下的招生季,又多了一個‘小升初’版:‘小升初的爹媽們,你們傷不起啊!搏名校,簡歷在傳達室堆成一人高,有沒有?小五班、冬令營、千人考,孩子趕場真折騰,有沒有?’”大家不禁要問,我們的教育改革難道連最起碼的基礎教育也要搞優勝劣汰叢林法則?難道中國的少年兒童就沒有權利享受童年的快樂?
基礎教育重在普及
大家都知道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真正做到給學生“減負”很難,這一切都很無奈,但還要這樣去做。其實在小學階段,更應該看重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比如平時真實的學習狀況,是否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思想品德素養、心理健康素質如何等等,畢竟小學是九年義務教育過程中的初級階段,是培養好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打基礎的階段。正像有的人說的“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識重要,健康比成績重要,生活比文憑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