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在這一天吃糉子,是中國民間傳承了2200多年的習俗。如今,這一傳統習俗正面臨着過度商業化包裝的挑戰。但本報記者昨天走訪了本市的多個地方,發現天津的端午節依然保持着不盡相同的民俗特色。民俗專家對記者表示,這是天津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的。
昨天是端午節,而一提到這個“端午節”,大多數天津市裏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吃糉子了。其實不然,就在咱們天津,不同地域的人,過端午的形式也不盡相同。在吃着香甜糉子的同時,這端午節也被咱天津人過得那叫一個熱鬧。
有包糉子的,還有在房門上掛艾草的;有吃雞蛋的,還有用柳葉水洗臉的;有在門上掛葫蘆的,還有揹着布老虎的……同一個城市,同一個節日,咱天津人過出了不同的民間風俗;同一個城市,同一個節日,咱天津文化的多元性,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市裏餐館:免費贈送糉子
走在天津市裏,隨便問一個人“端午節要幹嘛”?回答的聲音肯定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吃糉子”。或許不敢確定端午節的來歷,但好熱鬧的天津人肯定會在這一天吃上兩個糉子。
糉子的香味昨天飄遍津城,不僅家家戶戶買糉葉包糉子,大小飯店從昨天中午也開始大打“糉子牌”——只要有顧客光臨,都會免費贈送一個糉子。昨天中午,記者走訪各個飯店發現,就連一些西餐廳或是韓式餐館,也都入鄉隨俗,在餐廳裏擺起了“糉子宴”。一家韓式餐廳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之所以要在端午節這天贈送糉子,也是想讓他們這些外國餐廳更有“中國味兒”。
塘沽鍾先生:門前插艾草
“我們這兒農曆五月初一就要在門前插上艾草。”家住本市塘沽的鐘先生說,除了在門前插艾草以外,不少塘沽人還會用艾草、花椒煮水洗臉。“從我們小時候起就這樣。起初,我們還以爲是爲了驅蚊蟲,後來才聽老人說,在老時年間,這些做法是爲了避邪,而且還要紀念一位女英雄。”
據塘沽一名民間文化愛好者介紹,相傳在明代燕王掃北期間,北塘遭匪患,人們紛紛逃亡。也就是在這時,官軍看到有一婦人身上揹着一個年紀較大的孩子,手拉一個較小的孩子,便上前詢問。這時,官軍才知道,原來大孩子父母被土匪所殺,而小孩子爲婦女親生,婦女寧勞累自己的骨肉,也不忍讓孤兒受難。官軍聽後甚爲感動,隨手砍下艾草,叫她返回北塘,把艾草插在門上。爲了就是留下這個記號,待端午官兵剿匪時,免遭誤殺。婦人將消息公諸於衆,當晚家家門插艾草,官兵剿滅土匪。
自此以後,北塘人每年五月初一至端午節前,家家門前就插上艾草,以紀念這位婦女,而這一傳統也一直流傳至今。儘管很多塘沽人不知道“插艾草”的來歷,但依舊照此行事。按幾個年輕人所說,別管爲的什麼,插艾草總歸是好事,大熱天的,起碼能驅散蚊蟲。
靜海小王:拿柳葉水洗臉
“起牀!洗臉!”昨天清早天剛矇矇亮,家住本市靜海縣的小王,就像往年一樣被老媽拎了起來。小王睡眼惺忪地從牀上爬起來,跑到院子裏用昨晚已經泡好的柳葉水洗臉。“味道清香,神清氣爽。”剛剛洗完臉的小王說,每年端午節前一天都會去折些柳枝回來,然後把柳葉一片片弄下來泡在清水裏,轉天一大早趁太陽還沒出來就要用這水洗臉。
小王的母親今年六十多歲了,她告訴記者,她小的時候也是這樣。“用柳葉水洗臉也很講究,一大早沾了露水的柳葉水清香怡人,先要用水清洗眼睛,寓意明目;之後是洗臉,簡單地擦拭身體,以此祈福身體健康。”
寧河張先生:懸掛布葫蘆
家住本市寧河縣的張先生今年年初剛剛喜得貴子,在老輩兒的指導下,今年端午節在門框上懸掛起了布葫蘆,給寶貝兒的肩膀上還掛上了一串“老虎搭拉”。紅色的布葫蘆掛在門口,看上去特喜慶,葫蘆上還有蠍子、蜈蚣、蛇、蟾蜍和壁虎。張先生聽老人們說,這有“避邪氣、驅五毒”之意。那串“老虎搭拉”的飾物則會綴在換上黃綢子短褲褂的小孩背後,用以驅災避邪消禍。
據張先生家中的老人介紹,“老虎搭拉”就是用布縫製的一些手工藝品,以紅線穿成一串,最上端是繡着“王”字的黃色布老虎,最下端是裝有香草的紅色葫蘆,中間有多種小飾物,如大蒜、大蔥、豆角、辣椒、餃子、面糉(像糖三角)、糉子、掃帚、簸箕等,非常可愛。有的人家還有給孩子穿虎鞋、五毒衣的講究,這些物件的作用是提醒大人和孩子,端午節後毒蟲出沒,要防止被咬着。
專家解讀
天津融匯南北文化
造就民俗多元特色
一個端午節,在天津就有着多種不同的過法。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非遺研究中心主任馬知遙看來,如此豐富的民間習俗,主要是由於天津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的。“南北文化都在天津紮根,中原文化也在這裏形成,天津的民俗值得研究。”
據馬主任介紹,不光是端午節,其實很多民俗節日在天津不同的地方也都有着不同的講究。“像端午節背布老虎這種,主要是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馬主任說,在明朝時期,曾有過一次大型的移民,很多山西和河南的人移民到天津的同時,也將當地的民俗民風帶到了這裏,並與天津民間文化融合,久而久之形成了這裏特有的民俗文化。
另外,通過大運河貿易交際,很多南方商人將南方文化帶到天津。其中,最爲明顯的便是被人們普遍知曉的端午節。“端午節其實是個南方的節日,之所以能在北方紮根,主要還是大運河貿易交際的結果,而天津也正是這種文化在北方發展開來的中樞。”馬主任告訴記者,天津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南北文化在這裏交匯,而不同地域的人在這裏繁衍發展,也讓不同的文化交融,並形成了天津獨有的多元化民俗的特點。
在馬主任看來,除了南北文化和中原文化在天津的突出體現外,由於靠近京城,天津的很多民俗文化還呈現出官方特點。“融匯南北文化,不失中原感覺,又有那麼一點宮廷色彩,天津多元化的民俗文化獨樹一幟。”
各地端午特色活動
北京 首都圖書館聯手北京民俗博物館推出了“話說端午”展覽。這裏用生動的文字和圖片,詳細介紹豐富多彩的端午節習俗,包括喝菖蒲酒、懸掛艾蒿、纏五色線、採集百藥、龍舟競渡等。
上海 舉行了“第八屆上海寶山羅店龍船文化節暨第五屆羅店燈綵年會”,在展示雙龍戲珠燈、塔燈、龍船燈等特色燈綵的同時,融入燈謎的有獎競猜活動。在朱家角、楓涇古鎮,舉辦了包括體驗包糉子、制香囊、當新娘、聽評彈等民俗活動,以及民間草編、剪影、畫板、針織等傳統手工藝表演。
杭州 “五常龍舟勝會”大名鼎鼎,已經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西溪溼地蔣村和洪園五常港南段,當天儘管天上下着雨,但鑼鼓喧天、彩旗飄揚,數千市民冒雨在此觀看划龍舟。
青海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當地土族羣衆以“插白”“插柳”“護青苗”等獨有的形式歡慶端午佳節。“插白”儀式結束後,每家每戶都會帶上事先準備好的食品、水酒等,舉家到林地裏踏青遊玩。河邊的林地裏,早已搭起了一頂頂白色的帳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