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化壽星
2008年11月24日,人民網文化頻道推出“文化壽星”報名徵集活動,截至2009年1月4日,根據網友投票和專家意見,共有十位文化人物當選:文懷沙、季羨林、楊絳、黃苗子、王世襄、華君武、丁聰、周汝昌、方成、吳冠中(排名按年齡大小排序)。其中,排位第一的文懷沙,年齡未久受到李輝的質疑,說虛報了十一二歲。就此,筆者曾通過季承向季羨林求證(上個世紀50年代初兩人交往密切),答說:“其他的不敢擔保,年齡應該不會有大錯,他和我肩上肩下,哪能相差十多歲?”我不踏實,又讓季承問了一次,他說,回答同上次一樣,認爲文懷沙的年齡不會有大錯。(筆者注:林非先生也持是論。我同時還問過多位老人,也有支持季羨林先生的觀點的,因爲此事後來鬧成軒然大波,在下不想把更多的先生拉扯進來,僅此聊備一說,供讀者參考。)至於排位第二的季羨林和排位第三的楊絳,若以生日算,應予倒過來,楊絳比季羨林大半個多月。
2009年4月,網上搜出蘇州十中(原振華中學)的報道:《初春的探望——北京老校友探訪紀實》,其中寫到了楊絳。文章說:春寒料峭的三月,我們一行二十人到北京參訪名校,特意提前一天到京,留出一個星期天去探望時時惦記着的老校友和校董們。行程很緊,就決定去看望何澤慧、陸璀、楊絳、貝時璋四位。看完前三位之後,我們陷入了矛盾。想去見的是楊絳先生,可剛聽說她最近身體不好不見客。我們生怕打擾她,但又非常想見見她,給她帶去學校師生的祝福。很少見客是楊絳先生的特點,何況又是身體不好,怎麼辦?要不,把帶來的東西送上就走吧。猶豫之中,我們來到楊先生家門前,反覆按門鈴卻沒人應。正在失望之時,楊家阿姨買菜回來了,認出我們,將我們讓進了屋。不見客的楊先生聽說是振華來人,趕忙從裏屋出來迎客。笑着給我們讓座,詢問學校的情況。她告訴我們,最近查出心衰問題,醫生不讓她見客。還記得,2007年先生出了新書《走到人生邊上》,我們來看望她時,她興奮地給我們一個一個地簽名題字。今天見她,精神確實不如去年,但還是思維敏捷,言語流暢幽默。我們告訴她,讀到了吳學昭先生的書《聽楊絳談往事》,她笑了,抱歉地說,家裏的書都送完了,否則該送你們。於是,又談起了振華。我們怕打擾她,趕緊告辭,老人卻還在抱歉,她拉着我的手說,真不好意思,醫生不讓我見客,你們突然來,我沒準備。我們急忙要她別在意,心中卻感動着,今天讓先生破例的,是振華!就像她說的,振華,我是很有感情,很懷念的。
筆者也有好久未與楊絳聯繫了,4月28日,我打電話問候,是保姆接的,她自稱姓吳,中原人,聽說我在寫楊絳,便說,關於版稅的事,你去找吳學昭。我說非關版稅,只是問候問候楊絳。保姆說,楊絳先生耳朵有點背,其他一切都好,每天堅持在房裏走路,能看書,當然能看,文章,不寫了,要來看望,不要來,楊先生不見客,謝謝你的關心,楊先生生活完全能自理。這是福音,在本書尚健在的四位主人公中,楊絳的健康狀況是最佳的。轉而與吳學昭女士聯繫,她是我的《人民日報》前輩同事,曾在國際部供職。電話打過去,說明意思,無非是想了解一些楊絳的近況。吳女士說,你不知道的,就不寫算了。對於我這個陌生客,她回答得十分乾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