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多年前,我國正處於計劃經濟時期,物質嚴重匱乏,無論買什麼東西,光有錢還不行,得憑票,如糧票、肉票、油票、布票、煙票、肥皂票等。可以說凡是跟老百姓生活相關的東西都得憑票,因此在當時人們把各種花花綠綠的票證,稱作“第二貨幣”。
記憶中最深刻的是那年跟隨母親一起去鎮上買布。臨近年關,合作社發了布票,成年人一丈八尺二寸,小孩一丈二尺,我們家一共領到四丈八尺四寸,還了以前借別人的一丈四寸,剛好剩下三丈八尺。這一年我們全家的新衣服就全指望這些布票,小時候家裏的衣服都是母親親手縫製的,每逢冬臘月,母親就得趕着給家人做衣服了。
那天,天不亮我和母親就出發了。到了鎮上,天剛矇矇亮,儘管時辰尚早,但供銷社的門口已排了不少人,大家手裏都拽着一張小票,焦急地等候着。那時不像現在,商鋪林立,整個小鎮就只有惟一的一家國營供銷社。所以有錢有票還得早,晚了下了班,你就得等到下午或第二天。
那天的人特別多,足足等了兩個多小時才輪到我們。母親掏出錢和布票,小心翼翼地對供銷社的工作人員說:“能不能賣給我整四丈,差的兩尺票我補錢。”工作人員面無表情,冷冰冰地對母親說:“不行!”母親央求說:“都是鄉里鄉親,幫幫忙,通融通融。”工作人員沒有再理會母親,將扯好的三丈八尺布丟在櫃檯上,然而撇過臉說:“下一位。”
時間正值中午,我吵鬧着說肚子餓。沒辦法,母親只好帶我去街心的“大衆食店”吃麪。這也是小鎮惟一的一家國營食店,主營炒菜、涼菜,兼營餃子、小面。母親喊了兩碗麪,但一摸糧票只有二兩。那時二兩糧票,只能買一碗麪,母親愣了一下,只好又改說要一碗。然後將二兩皺巴巴的糧票和二角五分錢遞給裏面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接過錢和票後,又回執了一張小票,上面寫有羅馬數字。我們找了一張桌子坐下,慢慢地候着,等到唱票的師傅喊到回執票上的數字,母親才起身去廚房的小玻璃窗口憑票端面。
今天,各種票證早已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各大銀行的信用卡,商場的購物卡、打折卡,健身房的健身卡等。只要一卡在手,你想買什麼就能買到什麼,想買多少就能買到多少。如今購物,簡直就像是在天堂,年輕的服務員熱情地給你介紹這,介紹那。琳琅滿目的商品任你挑,任你選,各種牌子、各種款式的衣服應有盡有,只要你喜歡,只管大包小包地往家裏扛。
儘管憑票買東西的日子,如雲煙一般消散在了歷史的天空,但那些票證卻見證了那段艱苦的歲月,更見證了建黨九十年來的豐功偉績和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它將永遠烙印在我們記憶的深處。(四川省安嶽縣高升中學 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