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看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貫穿全劇的主角楊立青,不是人物性格極具張力的楊立仁,也不是又罩着家人又講義氣在不同時期都混得開的董建昌,而是那個始終被信仰支撐的人物——瞿恩。
雖然瞿恩這個角色在全劇50集的第28集中就犧牲了,但他的信仰是貫穿全劇的靈魂,從他身上我看到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和生命軌跡,他像瞿秋白、他像蔡和森、他也象我們敬愛的周總理。
“這世界上有兩種理想,一種是我實現了我的理想,另一種是理想通過我得以實現,縱然犧牲了我的生命”是我給我最大觸動的臺詞,讓我對入黨誓詞中“爲共產主義奮鬥終身”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瞿恩在劇裏經歷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從黃埔時期的國共兩黨密切合作到“中山艦事件”後走向分裂、到上海領導工人武裝運動、南昌起義,最後到蘇區反圍剿失敗轉而長征,這個角色幾乎串聯起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發展歷程。也許有人會說瞿恩這個人物過於理想化而不真實,但在上海工人武裝起義那場戲中,我覺得在硝煙中指揮戰鬥的瞿恩勇氣背後的悲壯和無力尤其真實,在這一幕中看到了早期革命者熱情澎湃卻也偶爾幼稚,面對殘酷的現實過於理想,但我們的黨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步步發展壯大的;也看到正是信仰的力量讓我們的黨戰勝侵略者、戰勝國民黨,成爲新中國的執政黨;而中國共產黨在人民心中也是由一個個共產黨人的具體形象所組成的劇中的瞿恩在革命初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的啓蒙,成爲青年人的“革命引路人”;革命中期開展地下工作爲革命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革命後期反圍剿失敗,不幸被捕,寧死不屈、英勇就義,在即將就義時他從容的說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任何想要阻止歷史前進的企圖都是註定要失敗白,殺戮嚇不倒中國國共產黨人,因爲我們代表了這個國家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我相信未來的中國是屬於勞苦大衆的中國”。應該說這樣的人生脈絡與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瞿秋白極爲相似。瞿秋白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在福建長汀被捕後身份暴露,在漫長的勸降過程無果後,蔣介石發來密電,要求“就地槍決”,時年36歲;就義前談笑自若:“我有兩個要求:第一,不能屈膝跪着死,我要坐着;第二,不能打我的頭”,從公園到刑場,約兩裏的路程,緩步而行,邊走邊唱《紅軍歌》、《國際歌》;當年,給瞿秋白執行槍刑的正是畢業於黃埔的國民黨36師師長宋希濂;幾十年後,當年宋希濂講述這段回憶時仍充滿敬畏。
劇中瞿恩帶着裹小腳的母親與妹妹一起去法國留學,在那裏深受革命思潮影響,最終走上革命道路,這個情節設置與歷史上中共早期著名的革命者蔡和森非常相似。蔡和森出生於湖南湘鄉縣一個破落的小官吏家庭;1918年,他與毛澤東一起創辦了新民學會;1919年偕母親、妹妹蔡暢前往法國,在巴黎參與組織“勤工儉學勵進會”,並接受共產主義。
當劇中楊立青告訴瞿恩,自己要加入共產黨的初衷就是想成爲瞿教官你那樣的人,同時瞿恩黃埔軍校政治部老師的身份總會不由得讓我想到敬愛的周總理,當時共產黨並不爲政府所承認,加入共產黨是件十分危險的事情,但不少青年學生以及知識分子都是在周恩來等革命者的人格魅力影響下,選擇了的共產主義。現在有人在抱怨思想政治工作不好做了,講大道理沒人願意聽了,組織活動大家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了,試想一下與大革命之初共產黨深入工廠、學校……傳播共產主義理想信仰時面臨的困難、危險相比,現在作爲一個國家的執政黨對其理念、綱領的傳播環境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被錯誤路線排擠的瞿恩不能隨大部隊一起轉移,要拖着一條傷腿留下來打游擊,當楊立青他鳴不平時說:“你要相信我們的黨,我們的黨就像大海,有自我調節和淨化的能力”。在建國後楊立青回憶瞿恩時曾說:“記得在上海的亭子間裏,您曾經像我們描述過我們的黨,如果能夠執政,那件是一種怎樣的一種工作方式?老實說,我當時覺得好笑。就如同兩個沒有頭髮的人在談論梳子。可今天我們的黨獲得了政權,併成功的領導者全體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唉!您當時的構想和警訊,充滿了真知灼見,你說,只有造反沒有建設的革命,不是革命,奪取國家不易建設國家更難!”。這一長、一短兩處對白讓我彷彿聽見那個在多年前已經獻出生命的理想者在警訊我們。
如今我們面臨的選擇更加多元化,同時寬鬆的社會環境使我們不必爲了自己的選擇付出更多代價,信仰二字好像變得有些遙遠,正如司馬遷的《史記》中雲“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我們每天行色匆匆向各種目標邁進的過程中,類似“沒有永遠的朋友,只用永遠的利益”的價值觀好像更容易讓人接受。
瞿恩這個人物的現實意義就是警訊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和情操應該是我們今天所不能缺失的精神營養;人活着要有信仰,共產黨人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理想信念更應該堅定不移,對信仰無限追求過程使理想更爲純粹,值得用生命去追尋的。正如劇中主題歌唱到的:“我要飛,向自由向光明的天空飛翔,哪怕倒下,最後的笑容也會在歲月的長河中綻放;爲什麼我們總是熱淚盈眶,因爲我們的血爲祖國流淌”。(天津市東麗區中醫醫院 翟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