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觀察是認知的基礎
孩子的成長進步,是在不斷地瞭解世界和認識世界中形成的,其中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發揮着各自的作用。就孩子的智力而言,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等。觀察是人通過感覺器官(即眼睛、耳朵、鼻子、手等)去有目的地認識周圍事物的心理過程。從中不難發現,觀察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有學者認爲:“觀察是智力活動的門戶。”科學研究也表明,人的大腦所獲得的信息,有80%到90%是通過視覺、聽覺輸入到大腦的。心理學研究指出,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過程是:由觀察開始,然後纔是記憶和思維。觀察既是認識的出發點,同時又能借助思維來提高和發展觀察力。許多家長評價孩子的聰明程度,往往是看重孩子的記憶能力,其實家長應該在學前期從培養觀察力人手。可以想象,一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孩子,怎能去記住應該記的內容,又怎能去思考問題。
教孩子學會觀察
知識和經驗的學習與積累,一方面靠外界的灌輸,另一方面靠自我主動的學習。培養孩子提高觀察能力,等於教會了孩子怎樣自主地學習。我們借用魯迅說過的一句話:“如要創作,第一需觀察。”那麼孩子要學習成長,首先要學會觀察。家長在培養孩子觀察能力的時候,首先要明確觀察目的,可以用語言引導孩子,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有意識地觀察事物。其次要教會孩子觀察的方法,一是把握觀察的順序。如家長和孩子共同觀察一幅畫,可以引導孩子用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整體到局部、從顯性到隱性的順序,不遺漏畫面內容。二是把握觀察的內容。同樣一幅畫,可以從物品的顏色、大小、高低、多少來歸類觀察,讓孩子學會歸納和合並同類項。三是把握觀察的速度。開始可以慢一些,藉助語言與動作的支持,逐漸讓孩子快速觀察,利用遊戲提高孩子的觀察興趣。再次要檢驗觀察的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隨時發現孩子觀察方面的問題並及時給予指導。
對孩子的觀察感興趣
通過家長有意識培養的孩子,在家長的觀察指導下,會對周圍的事情產生觀察的興趣,這時,家長要關注和重視孩子的觀察,對孩子觀察的內容要表示出同樣的感興趣。只要是家長帶着孩子,就應該把身邊的一切事物作爲觀察的對象。在保證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有意識地鼓勵孩子聞一聞、摸一摸,鍛鍊孩子的嗅覺和觸覺,讓孩子體會自我探索的樂趣。當孩子發表感慨時,家長要有迴應,並延伸孩子的觀察。有個實例,一次在某快餐店,有個家長抱着兩歲多的孩子。因爲人少,桌椅看起來很明顯。孩子很好奇,指着其中的一個臨時拼湊起來的桌子說:“那個桌子好大呀!”家長好像沒聽見一樣,沒有理會孩子的驚歎。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培養孩子觀察能力的機會,藉此機會可以讓孩子比較大小、高矮,認識形狀、顏色,同時要讚揚孩子喜歡觀察,誇獎孩子在瞬間能觀察到桌椅的不同。家長的反應,是對孩子無形的引導。
創設觀察的展示平臺
在觀察中或觀察後,要給孩子創設一個觀察成果的展示平臺,這樣可以檢驗孩子的觀察能力,讓孩子把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手腳感觸到的,向家長做個彙報。一是可以說一說。通過語言的描述,既能反映孩子觀察的程度,也能看出孩子的思維水平,從中可以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形成觀察、思考和表達共同進步。二是可以畫一畫。讓孩子用畫筆展示自己的觀察結果,既可以鍛鍊孩子的繪畫能力,又能培養孩子手腦配合的能力。三是可以演一演。讓孩子通過眼神、動作等肢體語言,展示觀察的結果。這樣既能鍛鍊孩子的身體協調性,又能培養孩子的表演能力,增強自信心。總之,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從強項展示入手,讓孩子體會成功的喜悅。家長始終參與其中,可以發現孩子的弱項,取長補短,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只要家長培養孩子愛觀察、會觀察,通過展示鍛鍊其思維能力,就能爲孩子的學習成長增加內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