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一年一度備受社會關注的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工作正處於初評階段。本週末,國家科技獎勵初評會首次允許媒體短暫現場觀摩,揭開了“神祕面紗”。
與往年不同,今年評審採取“隨機雙盲”方式遴選專家和確定工作人員。
“所謂雙盲就是項目答辯人既不知道評審專家是誰,也不知道工作人員有哪些。”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主任鄒大挺說,參加評審的項目當隨機確定答辯順序,保證項目答辯安排的公平性。
今年初評會增設打分程序,評委對項目打分,提交打分結果並簽字確認。工作人員現場彙總打印,組長簽字確認。然後,組長主持對項目答辯過程中不清晰之處或有異議的項目進行討論。
最關鍵的一環是投票表決。按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下達的指標,以一次性、記名、限額投票表決產生初評結果。
初評會上各位評委的打分情況和初評結果被實時傳輸到一間計算機中心,數據被及時保存。
根據1999年國務院頒佈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我國國家科學技術獎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個獎種。每年評審一次。
鄒大挺透露,今年採取五大措施,嚴防評委名單泄漏,最大限度保證評審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
這五項措施一是實行專人管理,評審階段封存工作人員個人移動電話。二是壓縮評委通知時間,確定並通知評委開會的時間從10天縮短爲5天。三是報到由專人負責,試點評委代碼報到制度,評委簽到表裏只登記唯一代碼,不登記姓名。四是評委手機會議時段實行集中管理,會場屏蔽手機信號。五是增加評委與工作人員的相互評價機制。
“對學術造假無限期追究”
今年初,科技部及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發佈通告,撤銷西安交通大學原教授李連生等200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決定,收回獎勵證書,追回獎金,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6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主任鄒大挺就記者提問表示,獎勵辦對學術造假零容忍,查實存在學術造假的,最高懲罰就是取消評審資格。對於已經得獎的,不管今年得的獎,還是十年前得的獎,只要有證據表明確實造假就會被無限期追究。(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