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商場如戰場。國內的幾場行業紛爭,讓人聞到了那股濃濃的火藥味兒的同時,作爲消費者,更多的是爲自身的權益擔憂。行業的惡性競爭已經逾越了公共的邊界,公衆的利益被裹挾綁架,捲入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近日,魯花和金龍魚“誹謗門”隨着魯花公關公司總監郭成林的被捕和受審,再次激起輿論的風浪,而“轉基因”也因此成爲民衆聚焦的熱點。
儘管魯花急於撇清與誹謗嫌疑人郭成林的關係,但毋庸置疑,魯花成爲這場“誹謗門”的最大贏家。金龍魚遭遇此次凌厲的網帖攻擊,可以預見:因爲公衆對食品安全問題非常重視十分敏感,金龍魚的市場勢必受到不小的影響。加上轉基因食品危害問題在國內尚無定論,消費者在這種憂慮心態下“用腳投票”的結果不言而喻。
透過“誹謗門”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存在着國內行業惡性競爭的一個共性:那就是裹挾消費者以謀霸主地位。雖然自我標榜爲公衆的安全和利益着想,但其實是利用公衆,試圖置對手於死地。這種紛爭的實質,是以維護消費者利益爲名,行打壓競爭對手之實。
食用油版“誹謗門”,對於消費者而言,無疑又是一個陷阱。策劃者抓住公衆在食品安全上的焦慮心理,以及一些媒體喜歡聒噪喧鬧的脾性,把安全尚無定論的“轉基因”作爲噱頭,以此打壓對手,搶奪自己的市場領地,以圖霸主地位。
“轉基因”是否存在危害尚無定論,肩負着食品安全監管的職能部門應該以科學和事實打消消費者的疑慮。但通過食用油版“誹謗門”,顯而易見的危害卻是:這種尚無定論的“轉基因”正成爲食用油生產企業裹挾消費者進行惡性競爭的武器。而這,無疑加劇公衆的擔憂,雖然看似是行業的競爭,但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違背商業倫理那麼簡單,而是逾越了公共的邊界,成爲了某種意義上的“公害”。
郭成林到底因何而發帖誹謗?跟魯花是否有關係?對於這場行業割據大戰,媒體顯然不應該只是關注事件本身,跟着其聒噪喧囂,而應該認真審視:這場“誹謗門”的背後,誰纔是真正的受害者。無疑,真正的受害者正是那些爲食品安全憂心忡忡的消費者。
食用油版“誹謗門”赫然洞開之後,無論以何種路徑和方式,總有關上的一天。但這場紛爭之後,消費者對“轉基因”的疑慮,不能無解。
摘編自《新民晚報》6月11日文/時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