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到夏夜,天津的不少小區裏,露天燒烤就如同“星星之火”,迅速佔據了社區的林蔭道、公共綠地等,呈現一片紅紅火火的“燎原”之勢。在這些燒烤攤上,三三兩兩的市民隨意坐在一起,點上熱辣辣的烤串,再要幾瓶冰涼涼的啤酒,談天說地、划拳喝酒,的確有一番快意。然而,吃客高興了,攤主賺樂了,這小區的環境、住戶的權益卻被損害了。(6月20日《天津日報》)
或許有人說,露天燒烤歷經多次治理卻始終很“頑強”,這就說明,露天燒烤是有市場需求的,是有存在的合理性的。筆者以爲,這話說得對,卻也說得不對。
的確,露天燒烤讓不少人感到愜意,是許多市民夏日生活中很輕鬆享受的一項“節目”。然而,這種所謂的“合理性”和“市場需求”,是以損害城市環境和城市形象爲代價的,是以損害更多市民的切身利益爲代價的。噪音擾民,油煙污染,環境受損,影響市容……因此,儘管露天燒烤讓一部分人感到了愜意,但它也確實弊端太大,傷害了我們的城市環境,所以,露天燒烤必須治理。
然而,這種治理不應該是“運動式”、“游擊戰”性質的。從城市管理的角度說,這種哪兒露頭就打哪兒,和攤販們“打游擊”的做法,既浪費了綜合執法的人力物力,又不能有效地治理露天燒烤;從市民需求的角度來說,這種一律“不準”、“不行”的“一刀切”做法,也不利於平衡食客和住戶的雙方需求。因此,如何改善對於露天燒烤的管理方式,變“圍堵”爲“疏堵”,成爲對城市管理者的考驗。
以上海爲例,該市改變了對露天攤販的治理模式,對於馬路攤販,不再實行一律取締的政策,而是根據市民需要,在周邊市民同意的基礎上,允許小販在某些路段地點設攤擺賣。通過改變這種“以禁代管”的行政模式,讓更多的底層羣衆得到了生存發展的權利,也讓衆多中低收入羣體有了更多的消費選擇。
再以成都著名的小吃品牌“玉林串串香”爲例,最初的“串串香”就是街頭小吃,也曾經被成都的綜合執法部門取締。但是,“玉林串串香”品牌創始人將這一小吃引進了店鋪,同時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幫扶下,引領風潮,帶動成都的“串串香”發展成爲了一個大的產業,甚至有網友評比出了“成都串串香百強”的榜單。而僅“玉林串串香”一家企業,平均每年創造的總產值就達到了2-3億元,每年能夠解決六七千下崗、無業人員的就業問題。
由此可見,小吃食也能發展成爲大產業,小攤子也能便民、利民。我們不禁要問,天津街頭巷尾的小小燒烤攤,能否像成都“串串香”一樣,既能飽了市民的口福,又能給天津創造經濟和社會價值?推而廣之,天津衆多的露天小攤,能否既得到生存機會,又能被有效治理?這些都是對城市管理者的考驗,而能否通過這一考驗,則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實踐。(文/聞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