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各地車市就和樓市一樣,在政策和宏觀經濟作用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收縮甚至下滑。最近,關於北京要取消私車限購的消息不絕於耳。許多人都在流傳,既然車市不景氣了,不該對居民限購,否則會加劇車市重創。有消息還說,有關部門還對目前車市的低落狀況上報國家,希望能取消各地對汽車購買的各種限制。
北京限購執行了半年,交通速度明顯加快,無論外地人還是本地人,都感到城市出行有了可喜的飛躍,這對全國大城市有強烈的標本意義。再加上停車費和油價的雙管齊下,人們用車和買車也是越發謹慎,普通市民輕易不用車,不買車,甚至抽中牌號也遲遲不買。用行政和經濟槓桿,讓一個特大城市回到正常呼吸,公衆迴歸有效率的公交地鐵出行,這是社會文明的表現,是國外大城市的寶貴經驗。
不過,北京經驗的成功,雖然帶來了城市福利的提高,必然也遭遇來自產業的反對聲音。尤其是以汽車銷售爲身家性命的廣大羣體,限購讓銷量比正常水平大打折扣,幾乎就是要命。這種內生的煎熬,加上外部的經濟環境走低,很容易就形成一個利益訴求的爆發點:爲車市,籲停限購。
確實,對走下坡路、有負增長之虞的中國汽車業來說,如今的情景和2008年底有着不少的相似。幸好,當初的危機因爲反應迅速的汽車系列優惠政策而得到挽救。而今年國家取消汽車購置稅優惠後,車市馬上又變得疲沓不堪。政策的宏調威力,在車市上顯得比任何行業包括樓市都要敏感。
既然業界那麼依賴汽車的利好政策,當然會對美好的尚方寶劍留戀,在無法爭取政策回頭時,就會對這個帶着社會公益的限購政策表達不滿。這反映出市場極其功利主義的兩面性,既要依賴政策的扶植,又厭惡行政的干預,既想賺更多的錢,又不願意爲城市長遠福利作出犧牲。
作爲一個已經充分競爭的汽車行業,其實政府應該關注的不是促銷的政策,而應該是環保、安全與技術的方向和法規。政府本不該去限購,也不該去促銷,不該整天想着一個汽車企業能帶動上下游多少相關產業的GDP。許多地方政府還沒想明白怎麼把公交福利做大,怎麼有效解決停車和堵車問題,就一味地要做大汽車產業,如此唯GDP論的做法已經出現自相矛盾的局面。市民在政策的鼓勵下大規模購車,甚至非理性消費,帶來從城市到高速公路的全面擁擠,後果已經很清晰。
政府不是產業經濟的發動機,同樣,刻意對汽車消費進行休克,也會造成顧此失彼的困境。沒有當年的刺激,中間的發酵,就不會有今天的限購。政府應該明白,車市與宏觀環境一樣,有其起伏動盪,高歌猛進不是必然的。政府要做的是迴歸“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導向,從規劃、功能和大交通的概念來爲市民服務,而不是刺激市民買車,最後又出臺諸多稅費政策限制買車。政府迴歸本分,自我控制,車市自我修復平衡,如此纔是可持續的發展觀。(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