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說起相聲,這幾年真叫人恨鐵不成鋼。過去,是產生過好段子,也曾有過輝煌時期,但那確實已成爲過去。
“相聲是一門藝術。”這是常常掛在相聲演員嘴上的一句開場白。實際上,這句話已在廣大羣衆心目中大打折扣。相聲所以沒了後勁兒,表現在好段子十分缺乏、好演員寥若晨星。優秀的戲劇、戲曲演員大都是在學院或學校多年“科”出來的,要學習基礎課、專業課等十幾門課程和從事頻繁的演出實踐;而相聲演員大多來自稍有悟性、口齒伶俐的愛好者,缺乏紮實的文學基礎,深湛的藝術素養,刻苦的創作實踐。有點資歷之後,大多又忙着“趕場”、“走穴”、“抄肥”,廣大羣衆對相聲的喜愛,又誤使演出、廣播、電視業務部門放鬆了把關,任由大量平庸低劣的表演充斥舞臺、廣播和屏幕。這不僅潛在地降低了人民羣衆的文化素質,還削弱了有進取心的青年演員的積極性。
很多相聲新作是配合活動、忙於應景的“急就章”,缺乏戲劇結構的嚴謹有致、鋪平墊穩、張弛適度、含蓄幽默,而往往是零碎散亂、捉襟見肘、東拉西扯、平白直露。在文字表現上,不精心推敲,逗哏捧哏的契合不是絲絲入扣,而是任所欲爲,甚至貫口和對仗的句子也很不講究。相聲作爲口頭文學,既要具有通俗生動的“口頭”特點,又要兼備順理成章的文學特色,二者不可偏廢。語言枯燥的說教相聲和輕率編造的庸俗相聲都應受到抵制和批評。
在表演藝術上,不少演員還年復一年地賣硬噱頭、抖餿包袱、挖苦侮辱對方及親屬,並以爲這就是“傳統”。甚至無包袱可抖,就“嘻嘻”地訕笑;無悲慼可言,卻嗚嗚地假哭,叫人肉麻。在使用學唱的“柳活”時,有的演員明明嗓子不好,學得也不很像,卻唱起來沒完,有時竟到了聲嘶力竭的程度。戲曲講究“唱、念、做、打”,相聲講究“說、學、逗、唱”,真該奉勸一下某些演員:好好練練“說”吧,要自尊自愛!
相聲藝術最擅於揭露和諷刺。五十年代揭露官僚腐敗的“買猴”和諷刺不講社會公德的“夜行記”,所以能成爲人們的口碑,就在於從精心選材、形象塑造到舞臺創作都充分發揮了相聲藝術表現形式的長處;侯寶林、馬三立等藝術大師,所以能贏得廣大羣衆的喜愛,就在於含辛茹苦的敬業精神和數十年爐火純青的藝術實踐。在改革開放碩果累累的今天,社會上存在的爲數不少的醜惡現象,仍然是相聲創作汲取的重要素材。在鼓勵作家創作、重獎優秀作品的同時,各有關文藝部門完全可以積極組織熱心此道的同仁合作,苦心磨合、推出精品。爲了培養稱職的演員,各地曲藝學校必須完善相聲專業學員的必修課程,有關演出團體缺乏專業訓練的青年演員,應有計劃的回爐深造;廣播、電視、演出業務部門要對相聲作品藝術質量把關,寧可少些,但要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