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英國《西部晨報》7月9日文章,原題:我們無法忽視中國的13.3億個理由 溫家寶總理近期的英國之行,是中國在世界市場上日益具有統治力的歷史性事件。從發展經濟和貿易關係的角度,此次簽署約14億英鎊貿易協議的來訪無疑是成功的。但某些批評者卻因此感到“酸溜溜”的,他們指出德國與中國簽署的貿易協議更有價值。
對我們而言,重點是製造愈發富裕的中國人希望購買的商品。當前的對華貿易失衡必須得到改變。溫家寶表示,中國的下個五年規劃將集中精力促進國內增長、消費並進一步實現中國經濟的國際化。有着13.3億人口的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國內和國外的商人均不能忽視此類數據。英國的投資者也概莫能外。利潤來自於消費需求,但西方或發達世界並不擁有此類促進消費增長的年輕人口。此外,由於每個西方政府和大多數民衆都債臺高築,西方也不具有這種貨幣實力。
作爲自由民主的公民,西方人對於中國政府對待敢於挑戰“常規”的異見人士的態度肯定持保留意見。但我10年前訪問中國的印象表明,儘管我們可能鄙視中國的做法,但大多數中國民衆認可它,而且其弊端或許在長處面前顯得無足輕重。
在我看來,英國的問題之一是我們能夠並經常每5年甚至在更短的時間內更換政府。有時甚至未經深思熟慮。中國有建立在歷史發展基礎上的5年規劃,而且每個規劃之間都有連續性。中國能辨清前進方向,但這在英國幾無可能。
對華投資會充滿艱辛或水漲船高的風險。但我10年前訪華期間就發現,德國在華投資已隨處可見,梅賽德斯、奧迪、寶馬和勞斯萊斯汽車無處不在。最新的協議允許我們對華出口家禽和豬肉,但這並非我希望看到的品牌。至少我們依然擁有勞斯萊斯的飛機引擎製造業務,中國生產的飛機離不開它。
工程和其他特殊領域的企業能夠在中國找到自己的市場。通過投資這些公司,英國的儲蓄者能夠直接受惠於中國人對本國製造商不能生產的高品質產品的渴望。無論對於商人還是投資者,一夜暴富的想法都不現實,真正的威脅是忽視機遇和其中的風險。正如彩票一樣,只有投注纔有贏的可能。我將爲之舉杯慶祝!(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