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羊城晚報記者 周敏 金璐
最近,深圳寶安區大浪街道中保富裕新村的羅大爺挺忙,每天他都要和附近幾棟出租樓的樓管員一起在村裏巡邏。在政府的指導下,村裏的房東樓主們組建了一支“我愛我家”樓管員義務巡邏隊,大家在看好自家樓宇的同時,也和街坊鄰里相互照應。
寶安公安分局的一位負責人介紹,寶安是深圳的西大門,是外來人口來深落腳的第一站。幾百萬的外來務工人員,絕大部分就住在寶安20多萬棟出租樓、200多萬間出租屋內。“寶安區的治安狀況一度讓人頭疼。”
如何解決這道社會管理的難題?“我愛我家”義務巡邏隊就是一個創新。僅以中保富裕新村爲例,入室盜竊案件數量較之以往下降了75%左右。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深圳全市常住人口爲1035萬人,其中非戶籍人口高達77%。大量的流動人口也給社會管理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如何讓外來人口融入學校、企業、社區、公共服務體系,成爲31歲的特區必須解決的社會管理問題。
2008年8月1日起,深圳居住證制度正式實施,外來人口管理體制改革邁出一大步。從一張小小的居住證入手,深圳市建設了“1+3+N”信息化應用系統,把流動人口的就業登記、居住證申辦、居住登記三個信息採集入口爲一體,使得流動人口信息與勞動就業和房屋租賃信息掛鉤,突出服務功能,構建了落地化、動態化、精細化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
說起深圳的社會管理創新的經驗,深圳市委書記王榮總結爲注重頂層設計和配套政策推動。2010年12月,深圳率先出臺了《關於加強社會建設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深圳的社會建設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在國內率先建成民生幸福城市。王榮說,要像前30年重視經濟建設那樣的力度重視社會建設。
同時發佈的還有“社會建設考覈指標體系”,到“十二五”末期,深圳全市人均預期壽命79歲,平均受教育年限11.0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萬元,保障性住房建築再增幅12%……
從經濟發展先鋒到社會建設前沿,這是深圳經濟特區的新使命。周敏、金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