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孩子逐漸長大,開始試着掙脫父母的手,去發現他們的樂趣。身爲家長的你,是否會有些擔心,擔心他遇到不懷好意的陌生人,受了委屈,甚至遭遇危險?
本期《育兒有招》欄目聚焦的就是這樣一個令很多家長“糾結”的問題——如何讓寶寶學會和陌生人接觸?(請關注每週六15:30上海教育電視臺“育兒有招”節目)
家長觀點
嚴禁派 VS 鼓勵派
孩子一個人在家,或者走在路上,忽然有人主動搭話,該不該理睬?面對這樣一個問題,現場家長觀點截然不同。
媒體上時常出現的幼兒被拐等負面新聞,讓一些家長覺得,孩子單獨出門,哪怕是在小區裏,也是一件不安全的事情。出門時也儘量會把孩子拽在手上的,不敢放手,更不敢讓孩子單獨和陌生人接觸。
但是,也有家長認爲,不用這麼草木皆兵,畢竟總體社會環境是友善安寧的。“只要在自己視線範圍內,我會讓孩子去買個東西什麼的,要鼓勵孩子學會到外面闖一闖。”一名5歲男孩的媽媽說。在她看來,不跟陌生人說話,長此以往,孩子容易對成人交往產生疑惑,對他的心理髮展有害。
專家支招
適度放手 輸入安全意識
“不能因爲一棵樹長了一隻蟲子,而去毀掉整個森林,還是要鼓勵孩子跟陌生人說話,而且是要積極地、勇敢地去面對陌生人。”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李燕教授用一個生動的比方,闡明自己的觀點。
但是,對幼年的孩子來說,成人世界總有危險。他們應該怎麼去跟陌生人打交道?李燕建議:
首先,別讓孩子對陌生人有種偏見,而是應該讓他學會遇到困難,向陌生人求助;在適當的情況下,去幫助陌生人,學會判斷應該如何保持和陌生人之間的關係。
其次,幫助孩子樹立安全意識,不妨選擇一些親子共讀的圖畫書,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明白道理和處事方法。有些家長喜歡講經典的《三隻小豬》的故事,但是,李燕建議,如果寶寶本身就比較內向,家長千萬不要爲其灌輸“陌生人都是‘大灰狼”這樣的思想,讓他學會相信別人,相信自己,才能成爲一個積極陽光的人;如果孩子天生活潑、適應性強、膽子大,家長就更要提醒他,跟陌生人交流的時候,要學會自我保護。
此外,要讓孩子區分什麼情況下的陌生人是壞人。李燕提醒孩子們,如果他要套你家的信息,要給你吃東西,都要提高警惕;萬一遇到壞人,保護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
本報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