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建成的消息日前在本報刊登後,連日來有衆多讀者懷着濃厚的興趣打電話來詳細瞭解年畫博物館的情況。記者昨天下午來到了在河西區佟樓三合裏111號剛剛落成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提前瞭解即將正式開放的年畫博物館情況。經過親自體驗,記者感覺新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不愧“中國年畫博物館之首”的稱呼,館中可圈可點的地方非常之多。
彌足珍貴的孤本藏品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起源於明代,因其與人民生活訴求密切關聯,直接表達風俗事實,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館內很多藏品此前從未與世人公開見面,處處彰顯歷史痕跡。
立軸大畫“大福星”,爲明代的福祿壽三星圖中堂畫,是博物館內目前年代最早、尺幅最大的一幅孤本。《趕大營》(又稱新疆全圖),描述的是當時楊柳青人“趕大營”出關的場景,全名“出嘉峪關、新疆全圖、到伊犁河”,畫中還有很多新疆地名文字,十分難得。
展廳還有一幅老版,道光年間的“十八魁”和“乾隆爺下關西”的線版和套版,是從大量的木版中精挑出來的。版很老舊,這樣的老版因其珍貴,現在已經不再用來製作年畫了,但細觀線條卻依然清晰流暢,“乾隆爺下關西”線版上的古城牆紋理分明、城洞深邃,可見早先的木刻藝人技藝之精湛。
“戲曲年畫”別具特色
博物館中,特意在展廳中搭起一個戲臺,似乎在告訴人們當年畫師們是如何將舞臺上的“生旦淨末醜”移植於方寸宣紙之間。
據講解員介紹,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進京給皇帝祝壽,技巧高妙的民間畫師選擇了當時名伶演出的拿手好戲,當場描下感人至深的情節和優美的表情身段,畫成底稿,帶回作坊,經反覆修改,刻印而成戲曲年畫。其創作出的年畫有文有武,各有特點,或人物衆多,場景真實宏大;或構圖簡略,只突出主要人物。
很多年畫中描繪的戲曲,現已失傳,人們也只能從年畫中體會舊時戲曲藝人們的身段,展開想象體味悠揚的唱腔。
菜板缸蓋原是珍貴古版
博物館一層有一個展廳,展示着我國搶救民族民間藝術極爲壯觀的一幕。44個大型展架,整齊擺放6400餘塊古版。
楊柳青木版年畫飽受戰火創傷和外國列強掠奪,畫板散落各地、遺失海外。許多畫莊難以生存,由於生活所迫,畫版被當做菜板、缸蓋,甚至用木版上的凸線來漿洗衣服。
新中國成立後,天津市政府組織人力,對楊柳青木版年畫進行了全面搶救性發掘,深入楊柳青鎮各街及附近20多個村子,徵集到大量的古版,如今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將這些藏版珍品,呈現給社會。
博物館還專門用另外一個展廳復原了年畫產地楊柳青鎮歷史悠久的兩家老作坊戴廉增、齊健隆,並且展示了自天津楊柳青畫社1958年建社以來的發展歷程與年畫保護成果。
從年畫中瞭解世俗生活
逢年節張貼年畫,具有多重文化含義,不僅是驅邪祈福的原始遺存,也是對社會家庭倫理道德潛移默化的宣傳。
“世俗生活年畫”展廳所展示的是與世俗生活相關的年畫,涉及世俗風情、歲時節序、社會趣聞、風景名勝、花鳥蟲魚以及門神鍾馗、居室裝飾等。這裏的年畫雖然世俗氣重,然而卻是直白的,淳樸的,生動活潑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各個時期的現實生活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