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天津北方網訊:坐落於河西區佟樓三合裏的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今天正式對外開放。近日,記者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走進了這個神奇的畫中世界,隨着一幅幅畫卷、一段段故事而展開的傳奇歷史和精妙藝術,感受到中國民間藝術奇葩——楊柳青木版年畫帶來的震撼。
喚醒文化記憶
這座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博物館在建築規格、展品數量、館藏豐厚上位居中國年畫博物館之首。走進博物館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幅以過年爲題材的年畫作品“新年多吉慶,閤家樂安然”。畫長8.5米,高2.4米,是迄今爲止最大的年畫作品,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人們閤家歡樂的場面。畫中門上貼對聯,樑上掛吊錢,中間一扇大黃門,門外一頭肥豬正在往裏拱,取“肥豬拱門”之意,意寓着“財源廣進”。很多人兒時的春節記憶,一定有粉紅、靛藍的年畫作爲底色。過年的時候,一張張色彩豔麗、吉慶熱烈的年畫,貼上了被煙燻黑的土牆,把簡樸的家裝點得煥然一新。這些桃紅、柳青、金黃的顏色,曾經輝映了多少人過年時發自內心的笑容。
展廳精心設計
博物館的主體展區設在地下,這樣的設計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間,延伸各個展廳的時空概念。同時各個展廳的設計也是獨具匠心。如“戲曲故事”展廳採取了造景的方式,還原了戲臺、古民居、年畫作坊等文化場景,充分展現了年畫藝術的風貌。由於楊柳青年畫經常描繪戲曲舞臺的場面,此次特別設計了一組天津“泥人張”彩塑作品,按照楊柳青年畫《四郎探母》中《見娘》這折戲的畫面立體地呈現了當時的戲劇表演景觀。塑造的7個人物,每個泥人高約90釐米,造型逼真。楊四郎百感交集、老太君慈祥中不失威嚴、八姐九妹身段婀娜,每個人物體態各異,栩栩如生。“世俗生活年畫”展區還原了一個過去中國北方三連間民居造景。水缸上方貼有一幅大鯉魚年畫,這是天津地區的風俗,叫做缸魚。中堂畫爲福祿壽三星。公婆居住的上房屋一般貼些有教化意義的年畫,下房屋住着兒媳婦,貼些多子多福活潑的年畫。有了這些年畫的裝飾,整個家裏都充滿了喜氣洋洋的味道和傳統文化內涵。
一幅畫一個故事
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風格多種多樣,不同時期的畫往往反映出當時的歷史背景和風土人情。“歷史傳流”展廳通過各個時期的年畫講述着生動的故事。其中一種繖藍年畫,它的出現是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關的。在乾隆皇帝駕崩後,嘉慶帝頒佈聖旨,規定國喪期間民間不能有紅紫等顏色,這項政策直接影響到了年畫的生產,當時的楊柳青木版年畫畫師們經過反覆嘗試,繪出了這種藍灰色調爲主的年畫,稱爲繖藍畫,畫面色調淡雅,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而這種素色年畫也成爲了楊柳青木版年畫所特有的藝術風格。此類畫的出現實爲無心插柳之作。又如,陳列於同一展廳的《趕大營》(又稱《新疆全圖》),描述的是當時楊柳青人“趕大營”出關的場景,人們在出關經營生意的同時也理所當然地帶來了年畫,用來安慰定居在新疆的楊柳青人的思鄉之情。這些優秀作品代表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木版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至今。館內很多藏品此前從未與世人公開見面,更有彌足珍貴的孤本藏品,處處彰顯歷史痕跡。
一張圖一份風土
在博物館陳列的各類年畫作品中也包括與世俗生活相關的年畫。涉及風土人情、歲時節序、社會趣聞,以及門神鍾馗等等。此類年畫雖世俗氣重,卻是直白淳樸,給人親切和喜悅之感。過去年畫藝人爲使畫面更加豐富便在年畫上款題留言。款題形式有歌謠、詩詞、俏皮話等。《三字經九九圖》既具觀賞性更具教化意味,畫中的款題分爲了九個部分,唸叨完了冬天也就過去了,體現了人們對春的期盼。“看三九終須玉不琢”取自“玉不琢,不成器”。後面更有“養不教,父之過”這樣的句子。過去的勞苦大衆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這樣的年畫掛在家中可以幫助大人和孩子識字、增長知識。年畫按照不同的功能來劃分,其張貼的場合與講究也各有不同,但隨着社會環境的改變,許多與年畫相關的文化也漸漸被人遺忘,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正是對這一類文化現象的一種記錄與保存。
“小時候,我對這些大紅大綠的東西不以爲然,覺得太土、鄉氣,如今長大了,漸漸地認識到了它的美,這就是鄉土中國的顏色,帶着濃烈的家鄉味道,透出了濃濃的人間煙火氣息。”一位收藏了大量年畫的市民如是說。本報記者張連傑實習生宋珊珊攝影姚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