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記者任敏
透水磚、積水池、滲水井……面對接連而至的降雨,市屬公園也加入節水行列。記者昨天在北海團城發現,一套約建於明清時代由梯形磚、井口、涵洞組成的古代雨水利用系統仍在發揮作用,這一做法也在景山公園推廣。
“C”形古涵洞滋養千年古樹
北海南門,玲瓏精緻的團城猶如一座小城堡,安靜地臥於湖邊。經過一夜雨水沖刷,團城內青色的城磚因雨水浸潤呈現出深青色,院裏的38棵老古樹鬱鬱蔥蔥,枝幹溼潤,像是“喝飽”了水。
記者繞團城一圈觀察,這裏沒有排水明溝和泄水石槽,但地表幾乎沒有積水;團城比湖面高出4米多,按理說樹木生長水分很難從地下水補充,但是38棵古樹全部青蔥茂盛,長勢正盛。
原來,團城從地面到地下設置着一整套匠心獨具的集水系統,由地表梯形磚、土壤層和滲排涵洞組成。團城總面積爲5760平方米,除了承光殿、古樹,還有將近4000平方米地面均由倒梯字形青磚鋪築而成,青磚本身透水性強,加之形狀像梯形,磚與磚之間縫隙較大,雨水能迅速滲入土壤。
在青磚之間,9個井口圍繞承光殿均勻分佈,每個井口通往地下的“C”字形涵洞,地表積水可從這裏直接排泄至涵洞,涵洞中儲存的水經過蒸發後由牆壁滲透至土壤中,進一步滋養古樹。若雨水過多,涵洞還可通過另外一個豎井口向城外排泄雨水。
北海公園綠化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經檢測,青磚主要是明清時期的,由此推測雨水利用系統也可能建於明清。如今這套古老的系統仍在發揮作用,它不僅能排泄地表徑流,防治洪澇,還能調節地層溫度和溼度,並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涵養整個團城生態。
雨水池上建休息小平臺
景山後山腰道西北角一處平臺,這100平方米的平臺,鋪着黃色的木條,搭建了座椅和木桌,遠看像小涼亭,其實它是雨水池的一頂“大帽子”。平臺之下埋着雨水池,儲存着從山上收集的雨水。
景山南坡和北坡築起一道道由藍機磚組成的約1米高的擋土牆,這些擋土牆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攔截來自山上的雨水,在擋土牆附近分佈有30多個滲水井,雨水可從這裏流入井中,並沿着地下管道彙集到景山腰道的2個雨水池。
南北坡各一個雨水池,都能裝100噸水,雨水池裏面安裝有2個水泵。如今,收集的雨水一部分用於澆灌山上的花草樹木,達到“取之於山,用之於山”的效果;另外一部分則用於消防,萬春亭、觀妙亭、周賞亭附近的4個消防水炮管道與此相通。
市屬公園年節水200萬噸
其實,爲了變更多雨水爲可用水,透水鋪裝已在市屬11家公園推廣,而微噴、滴灌、智能化灌溉等精細化管理方式也被普遍採用,日常園林澆灌變得更加合理。今年,市公園管理中心將和市水務部門聯繫,香山、北京植物園、玉淵潭等也有望接入市政中水管網。
來自市公園管理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市屬公園有綠化面積1020公頃,經推廣滴灌、噴灌以及精準智能化灌溉以後,節水灌溉改造面積共計500多公頃,實現年節水約2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