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繼肯德基後,日前大陸的知名快餐永和豆漿也曝出所賣的“現磨”豆漿是用豆漿粉衝制的。永和豆漿餐飲企業總部相關負責人對媒體坦稱,他們門店所售的豆漿並不是“現磨”的,都是採用自產的豆漿粉加水衝制而成。豆漿門事件讓“永和豆漿”這個來源於臺灣、發展壯大於大陸的知名快餐企業蒙上了一層陰影。那麼在它的老家——臺北永和,豆漿是什麼樣子呢?
“永和”不是豆漿店名
在臺灣,“永和豆漿”其實最早是“到永和喝豆漿”的意思。“永和”並不是一家豆漿店,而是位於臺北西南的新北市永和區,它與臺北市只有一條新店溪相隔。永和最早是臺灣原住民的地盤,它在鬱永河的《稗海紀遊》中被記載爲“繡朗社”。在清雍正年間,福建漳州人大舉入臺墾殖,因爲臺北已經被福建泉州人拓殖,所以漳州人就在陳賴章的率領下於1709年跨過新店溪來到永和墾殖。由於漳泉之間械鬥在福建就一直打個不斷,所以漳州人希望移墾臺灣後與泉州人相安無事,這塊土地於是就被命名爲寓意“永遠和平”的永和。由於臺灣很多公教人員(公務員、教師)承擔不起臺北的高房價,於是就紛紛跑到永和買房定居,永和因此也算得上臺北市的“臥城”之一。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幾個祖籍大陸遠離家鄉的退役老兵,迫於生計,聚集在臺北與永和間的中正橋畔,搭起經營快餐早點的小棚,磨豆漿、烤燒餅、炸油條,漸漸形成了一片供應早餐的攤鋪。因爲這些老兵手藝地道,磨出的豆漿新鮮營養,香濃可口,做出的燒餅油條色澤金黃,鬆軟酥脆,以致以豆漿爲代表的永和地區的各種小吃店聲名遠播,傳遍臺灣全島。漸漸地,臺灣各地許多早餐店都打出永和豆漿的旗號來吸引客人。
永和豆漿的鼻祖是一家叫做“世界豆漿大王”的店鋪,如今仍坐落在中正橋頭。這家豆漿店是1955年由來自山東的退伍老兵李雲增和同胞合開,最初名叫“東海豆漿店”,後改爲現在的名字。它的名聲遍及臺灣各地,就連蔣經國也是這裏的常客。就是到了夜晚,“世界豆漿大王”仍是饕客們的最愛,也成了大臺北夜生活的指標。
現在全臺灣到處都有以“永和”名稱開設的豆漿店,豆漿儼然已成爲“永和”的代名詞。
現磨現煮味道新鮮醇厚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世界豆漿大王”已從當年簡陋的早點攤變成如今有4個店面、裝修簡潔的現代化大店,紅色的大招牌從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
儘管豆漿店幾經裝修,但是口味沒改,許多臺北人常常專門跑來喝這裏帶着淡淡焦味的豆漿。這裏從早到晚,爐火不熄,人潮不斷。最受歡迎的除了冷熱甜豆漿和鹹豆漿,還有油條燒餅、豆花、米漿、鮮肉包、蘿蔔絲蛋餅、鍋貼、牛肉餡餅等中式點心。客人在店裏可以看見師傅們現場做點心,一碗碗現磨現煮、甘醇濃稠的豆漿,一個個酥黃香脆的油條,依舊遵循着“新鮮”的傳統。
平日店裏很熱鬧,節假日更是人滿爲患。客人從老年人、中年夫婦到年輕辣妹,甚至還有不少藍眼睛的外國人,有時店門口還停着名牌跑車。
儘管多數人都認爲豆漿是早餐,但是“世界豆漿大王”夜裏的客人比白天更多,凌晨一兩點鐘,門口經常還停滿汽車和摩托車,店裏專設的外帶窗口依然有很多人排隊。
這裏的豆漿價格比一般早餐店要高一點,豆漿20元新臺幣一杯,大概合4.5元人民幣,點心裏最貴的是小籠包,一籠8個80元新臺幣(約18元人民幣)。
大陸臺灣“永和豆漿”沒血緣
永和豆漿在大陸的發跡始於上海的仙霞路。有趣的是,它和臺灣的永和豆漿大王們,完全沒有血緣關係,而是一個印刷廠老闆無心插柳的結局。
1995年,臺灣淡江大學企管系畢業、在美國承接家族印刷廠事業的林猷澳,到上海定居開展印刷廠業務,看到印刷廠旁的仙霞路上有店面招租,就和朋友決定租下來開個快餐店。當時許多在上海的臺商,懷念家鄉的豆漿油條,在永和長大的林猷澳就和朋友合資開了間豆漿店,取名“永和大王”。
“永和大王”開業後,不只是臺商,連上海市民都趨之若鶩。1996年,永和大王開始走向連鎖化,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城市開了24家分店。創下第一家餐飲業24小時營業的先例。也把過去不能搬上臺面的油條豆漿發揚光大。
與“永和大王”幾乎前後腳,各種臺灣永和豆漿店紛紛在上海、北京等各個城市出現。到如今,永和豆漿店在大陸已經落腳十年了。雖然現在所謂的“永和豆漿”與“永和大王”在爲了商標權的問題糾纏不清,但對於熱愛中國小吃的普通老百姓來說,不管是“永和豆漿”還是“永和大王”,“永和”這個名字也許就足夠代表了地地道道的臺灣正宗。
在臺灣永和對話“世界豆漿大王”老闆
“創業時父親還不會炸油條”
溢光流彩的臺北永和區永和路上,“世界豆漿大王”的霓虹燈招牌格外搶眼。已過晚上10點,正是顧客盈門、生意紅火的時候。只見汽車、摩托車停滿路邊,臨街四間門面儘管裝修不算華麗,但明亮潔淨,店內幾十張餐桌旁擠滿顧客。店門附近的操作間內熱氣騰騰,廚師們在忙着做各種點心。
豆漿店老闆李慶餘是位30歲的年輕人,數年前從父親手中接掌“世界豆漿大王”。他告訴記者,他父親和幾位夥伴最初靠推車賣豆漿時,用的是“東海”的招牌,宗旨是“新鮮實在”、“薄利多銷”。上世紀60年代後,“東海”豆漿店因生意發展,先租得一間小店面,並擴充至2樓。由於宵夜喝豆漿的人比早餐客人還多,小店裏爐火不熄,客人不斷,形成了24小時通宵營業的模式。後來店裏一批合夥人去臺北市打天下,取名“四海”豆漿店,這裏也更名爲“世界豆漿大王”。
李慶餘說:“我們並沒有祖傳祕方,父親創業時還不會炸油條,但大家都很努力,提供的點心也越來越多,在競爭中很快成了氣候。”服務員依次送上記者所要的食物。端起豆漿品嚐,果然味道醇厚,清香撲鼻。問起製作過程,李慶餘笑道:“很簡單,首先豆子要新鮮,磨好後,煮豆漿時要煮出焦味,把黃豆的腥味蓋過。”他說,現在隨着技術的發展,過去的手工磨漿已變成電腦控制的機器磨製。
當記者提起北京、上海等地的“永和豆漿”時,李慶餘表示這些與他的店無關。他說:“那都是用‘永和’地名做牌子的店鋪,有的可能與‘東海’店時的合作伙伴有關。”至於爲什麼永和區原創豆漿店“世界豆漿大王”名頭沒在島外叫響,而“永和豆漿”卻是聲名遠播,李慶餘認爲可能是在臺灣大家都說到永和喝豆漿,於是外邊人就認了“永和豆漿”的牌子,“世界豆漿大王”反倒不彰顯了。
李慶餘告訴記者,他曾到上海的“永和豆漿”店進行考察,目前他已開始考慮到大陸發展的問題。他說:“大陸人口多,市場大,我們不能失去太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