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8月4日下午,福建長樂市環保局局長陳桂光與福建省電視臺記者早前的一段電話錄音被曝光,陳桂光在錄音中稱“局長的電話是一般羣衆不能打的電話”,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9日,長樂市委決定,陳桂光被停職等候處理(8月10日《人民日報》)
???正方:官員“語言美”來自“內在美”
?王旭東
官員雷話官腔早已讓公衆耳朵起了老繭。或面對記者的採訪,或面對公衆,那些足以“雷死牛”的官腔脫口而出。官腔很多時候或很大程度上是來自官僚之口。南開大學考培中心特聘教授、組織行爲學專家楊忠誠認爲,從“最牛官腔”中可以看出,說話的這些官員,根本就沒有把羣衆當一回事,不尊重民情民意,不尊重公衆知情權。“最牛官腔”不僅雷倒了需要知道信息和相關情況的羣衆,雷倒了採訪的記者,還雷倒了堅持“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令人心寒,讓人憤慨。誠如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員白巖鬆所認爲,記者和官員溝通時,政府新聞發言人的背後是政府和政策,記者的背後是公衆,對話完成的是公衆和政府之間的溝通。
不是官話“雷人”,而是官僚作怪。監督官員的“言”,更要監督官員的“行”。即使“官腔”封了口,不等於官僚“滅了門”。尤其是對那些會說“動聽”官腔的權力擁有者來說,他們往往都有一套“言行不一致”的本領,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會上講的是一套,會後做的是另一套;對待羣衆是一套,對待上級是另一套……對此,也要嚴加防範和嚴厲打擊。尤其要警惕被其“花言巧語”所矇蔽,更要對那些“說漂亮話,辦糊塗事”者進行問責,對那些用好聽的話遮掩事實掩蓋真相者進行問責,這樣纔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官話官腔是“表”,權力品質是“裏”;官話官腔是“說”,權力品質是“做”。時下,不少公共部門習慣於把自己手中權力的清白和合法性預設爲是不證自明、無可置疑和無需追問的,習慣於監督豁免,習慣於“自我清白假設”。因此,對官員言行都要進行“電療”,我們期待着官話官腔“銷聲匿跡”,更期待着權力品質更加優良。官員的“語言美”體現“政治美學”,權力的“內在美”更是政治美學的魅力。
?反方:伏擊採訪是種輿論監督困局互動專區
???鄒雲翔
政府官員,既是媒體監督的對象,又是媒體的朋友,說到監督並不是說媒體與新聞工作者就是一種敵我關係,時刻準備着抓住一點置對方於死地。說錯了一句話,局長被停職,這樣的做法總是讓人感覺到不是味兒:私下的對話,必須經受公開的問責嗎?筆者認爲,記者以一般羣衆的名義投訴,最後抓住的不是對方處理問題的對錯,而是接待的態度大加譴責,這樣的伏擊採訪,讓對方在猝不及防中掉入陷阱,並不符合於新聞監督的長期利益,媒體朋友們應該慎用爲妙。
電話聯繫一般而言是一種私下的對話,既可以互相客氣,也可以率性而爲,但是偷偷錄音,公開曝光,就好比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在街頭上了一個單向透明的公廁。坦言之,我們可以感覺到,該局長在接聽電話時,就是基於私下的對話而採取的對話方式,雖然簡單粗暴,但是卻基於對於私人對話應有的信任而採取的態度。但是,這樣的信任在本事件中是錯誤的,他對話的不是一個普通人:而是私下錄音,並且放上網上的人,他不幸地上了一個單向透明的公廁了。
我總是認爲,在當今社會,一個人接了你的電話本身就是緣分,否則對於陌生電話,他大可採取拒接的方式,讓你在對話另一端乾着急,即使在對話中我們沒有得到自己得到的東西,我們也要感謝這樣的緣分,畢竟打電話者是有備而來,是主動的,是對話議程的設置者,而接電話者是被動的,倉促的,無準備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答非所問,態度差強人意其實可以理解。伏擊採訪,抓住一點,這樣的做法,其實是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我不贊同這樣的伏擊採訪,因爲這樣的採訪,暴露了別人的隱私,卻不注重事情的真相,其實人就是一個不完美的存在,在私下裏誰也經不起放大鏡的審查,我們所要求的是公德的完美,也就是在正兒八經的公共程序中能夠經得起監督。也許在接觸中,媒體會接觸很多人的私情,但是我認爲媒體應該明白公與私的界限,從而有所爲而有所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