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和平區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法律六進”和創建法治城區活動爲載體,以傳播法律知識、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爲重點,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全面進入法制化管理軌道,取得了顯著成效,日前被中宣部、司法部表彰爲“2006-2010年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區”。
和平區在“五五”普法工作中注重發揮領導幹部示範引領作用。區委理論中心組定期學習法律知識,區政府常務會會前半小時學法,區、處兩級中心組每季度舉辦一次法制講座。“五五”普法以來,全區共舉辦普法講座21次、6300餘人次參加,組織全區400餘名區處級領導幹部參加法律知識考試,參考率、合格率均達到100%。區人大、區委組織部堅持對擬提拔使用的幹部進行法律知識考試。深入開展法律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單位活動,推動各類人羣學法用法的制度化、系列化、規範化。圍繞不同時期的形勢任務,開展內容豐富的法制宣傳,開展普法活動,建立了5個“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基地”和兩個“和平區法制宣傳教育基地”;建立了1400多人的普法骨幹隊伍,形成了區、街、社區“三級”普法工作網絡;舉辦法制文化展覽、法制文藝演出、創作文藝作品、編髮《預防職務犯罪工作通訊》、《未檢專刊》等刊物。在電視、報紙、電臺等媒體開辦《法制演播廳》、《律師信箱》等欄目。
和平區“五五”普法工作注重服務全區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把法制宣傳教育納入全國文明城區和國家衛生區創建指標體系,提升市民整體文明素質,改善全區衛生市容環境。嚴厲打擊假冒僞劣商品,開展“價格計量誠信”、“誠信經營示範單位”等活動。宣傳普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依法治理酒後駕車等違法行爲。動員黨政機關幹部、中小學生組成數千人志願者隊伍協助公安交警上路執勤。將法律援助列入年度“二十項民心工程”,下力量解決農民工、殘疾人等弱勢羣體的實際困難。率先在全市建立了流動人口綜合服務大廳,開通外來務工人員法律援助“綠色通道”。貫徹《殘疾人保障法》,制定扶助殘疾人就業的政策,在企業、社區廣泛宣傳普及《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增強職工特別是下崗職工依法維權意識,支持下崗職工再就業。構建並逐步完善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法制道德教育體系,廣泛開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區”創建活動,區法院成立了少年審判庭,建成了全市首家異地戶籍青少年幫教中心;區檢察院與教育部門、社區聯合成立了本市首家“關護教育未成年人工作站”。在全市率先推出百名教師進社區,在全區推廣萬全道小學“班級博客”的做法,引導未成年人文明上網。認真執行領導包案和接待制度,化解了一大批歷史積案和疑難問題,涉法涉訴信訪案件逐年下降。建立了各級司法調解組織,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成立本市首家街道綜合治理工作載體——體育館街綜治信訪服務中心。和平區連續三次12年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稱號,獲得了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最高榮譽“長安杯”。
和平區“五五”普法工作注重發揮機制制度的保障作用。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形成區委領導,政府實施,人大監督,政協參與,全區各部門齊抓共管、高效運行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將普法依法治區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完善檢查考評機制,將普法依法治區工作納入領導幹部任期目標責任制,年度簽訂目標責任書,年終組織評比考覈。區紀檢委、監察局實行效能監察,進一步強化各級領導幹部抓普治工作的責任意識。健全財政保障機制,堅持把普法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並且逐年提高。堅持把創建法治城區作爲切入點,全面推進普治工作再上水平。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定期聽取審議“一府兩院”專項工作報告和政府年度實施普法依法治區工作方案落實情況報告;區政協組織政協委員,圍繞全區普法依法治區重點工作開展調研。區政府堅持重大事項和項目集體研究決定,堅持決策前法律論證制度。區政府法制辦每年組織2次行政執法案卷評查,通過區長電子信箱、區長熱線等渠道,廣泛聽取羣衆意見。建立了開放式政策法規文件閱覽室和行政效能監察網絡。針對影響執法公信力的突出問題,開展積案清理,加大專項治理,通過執法培訓、建立執法廉政檔案、加強執法監督,確保公正、廉潔、文明執法。依法加快社區民主自治的進程。全區60個社區居委會全部實行了社區居民民主選舉,平均參選率達到80%以上。普遍建立了居委會、居民代表大會和居民議事協商委員會等自治組織,積極推行社區聽政會等民主制度。全區先後有18個社區被治市辦命名爲“天津市民主法治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