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等收入階層患上了一場“心的感冒”,這些引發感冒的病毒各種各樣的憂慮正越來越多困擾着他們。“嚴重滯後的標準!中等收入的標準是1350~3100元每月,那麼中等收入就是節衣縮食,吃不起豬肉、花生,逛不起商場,養不起孩子、車子,供不起房子,看不起病的窮人。我是中等收入,我是窮人。”
父親怕通脹,兒子怕加稅。這是經濟學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其實這句話是說年輕人有精力不怕通脹就怕政府多拿,而通脹對於老齡人影響大,所以父親怕通脹,兒子怕加稅。
中國社會科學院8月3日發佈的2011版《城市藍皮書》。根據書中提供的數據,到2009年,我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規模已達2.3億人,其中北京、上海的中等收入階層分別達到了46%和38%。
這一高比例引起質疑,更有爭議的還是下面這個標準:書中對中等收入階層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注意,是年可支配收入,確定爲1.63萬元至3.73萬元之間。
按照社科院的報告,2.3億人處於“中等收入階級”。然而,這1/6人已經處於中國國民中收入中上的人羣,就生活狀態來說,只能說是中產階級的候補羣落;而按照西方定義,那些不爲房貸所擾、有車代步、有旅遊習慣等階層,纔是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級的雛形。
誠然,沒有必要照搬西方的標準,我們也不必糾結於中等收入離中產階級還有多遠。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中等收入階層還是中產階級,都患上了一場“心的感冒”,而這些引發感冒的病毒各種各樣的憂慮正越來越多困擾着他們。
事實上,城市中等收入階層是通脹造成個人財產縮水的“重災區”。爲了應對通脹,讓個人財產保值增值,他們衝殺在各種投資理財領域,炒股、買分紅型保險、買銀行理財產品。但近兩年來,股市行情如“過山車”,個人資產找不到“避風港”,可以說是“不投資理財,存銀行看着貶值心慌;投資理財,看着市場行情漲漲跌跌心更慌”。
中等收入憂慮症
症狀一:通脹吞掉財富
最新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和今年一季度相比,中國上半年包括GDP增速在內的部分經濟指標有所回落,但物價指數居高不下。高物價使民衆的“荷包”縮水,也令中國城市的中等收入羣體感到物價帶來的壓力。瑞信集團近期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預計8月物價上漲的比例,比上次調查時有所擴大,從收入階層看,中等收入人羣的通脹預期更爲強烈。
症狀二:未富先老
中等收入階層養老到底要準備多少錢?取決於你怎樣定義生活。例如,渣打銀行對中國177位精英人羣的調查表明,平均需要掙得370萬美元(約2400萬元人民幣)方可富足退休。
按照老齡化評判標準,我國已成爲人口老齡化國家。到2050年,中國的老齡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人,老齡化水平將超過30%。形象地說,如今每10人中有1個老年人,而40年後,每10人中老年人數量可能會達到4個。
症狀三:子女費用差不得
從準備要孩子,到住院生產,再撫養教育環節,都要產生費用。僅就剖腹生產來說,一線城市住院期間的各項費用普遍都在5000元以上。如果把這個費用與撫養孩子的全部費用相比,那連一個零頭都算不上。當你的孩子讀到小學、中學甚至大學,那最晚已經是20多年之後的事情了。那個時候的費用,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可能會超出我們現在“靜態的預測結果”很多。這麼說來,即使按50萬元計算,可能還是比較保守的了。
症狀四:投資無門空悲嘆
股市樓市萎靡不振,黃金白銀衝高回落,藝術品市場水又太深,中等收入階層雖小有積蓄,卻苦於投資無門,無奈把錢存入銀行被通脹吞噬,儘可能護住儲蓄也成爲了明智之舉。
面對“心的感冒”,你找到特效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