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這是一羣特殊的“醫生”,他們搶救的是一頁頁殘破不堪的檔案,日復一日,他們用精湛的技藝讓一份份瀕危檔案重獲新生。
昨天14:35,記者來到修復室時,36歲的修復工趙繼來正在爲一卷民國時期的檔案按頁編號登記。他輕輕解開卷宗,慢慢地抽出一頁檔案攤開展平,記者發現,那上面隱約畫着一些線條,已碎成了六七塊,且滿是蟲眼。“這是一張附在老地契後面的圖紙,有七八十年曆史了。”說着,他打好黏合劑,把鑷子、噴壺、排筆、鬃刷在面前一字排開,先在操作檯上鋪了一層薄膜,用小鑷子把那張七零八碎的圖紙放到上面,拼出大致形狀。接着,他用噴壺朝上面噴水,待圖紙逐漸伸展開後,他左手舉着放大鏡,右手拿鑷子,一個字一個字地拼,一條線一條線地對。漸漸地,面目全非的圖紙露出了本來面目。這時,忙乎了半個多小時的小趙才第一次擡起頭。
隨後,他用吸水紙吸去老圖紙表面水分,在上面又鋪上一層薄膜,壓平後,用鬃刷刷勻,擠出氣泡,並把圖紙翻個。這時,他深深吸了幾口氣,以慢得幾乎感覺不到的速度把附在上層的薄膜揭了下來。再用排筆小心地給圖紙刷上黏合劑,取出一張顏色相近的宣紙,輕輕鋪上,用鬃刷鋪平。15:20,他把修補完成的老圖紙揭下,貼到紙牆上。“基本完工了,等一天之後晾乾了再裁切,就能重新裝訂了。”
“手工修復一頁檔案,前前後後有20多道工序,幾乎每道工序都有暗藏的‘地雷’。黏合劑稀了稠了都不行、水噴多了洇紙不行、晾乾時粘得太緊不行……”小趙說,“幹這行,不僅考驗技術,更要有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細心。大家都得繃緊一根弦,檔案是不可再生資源,絕不能在自己手裏出現二次損壞,時時小心謹慎、處處如履薄冰。”
17:05,再次完成任務的他又開始清洗裝裱機。“我們每年需要修復10萬頁檔案,其中大約10%要靠純手工。由於檔案的紙張、墨跡狀況不同,破損和黴變程度更是千差萬別,因此就跟搶救病人一樣,每頁檔案都得‘望聞問切’、‘因損施救’。修復檔案,就是在跟時間賽跑,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擱。”小趙邊幹邊說,“整天面對破圖殘卷,確實很枯燥,但大夥都打心眼裏認爲,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因爲復原一頁檔案,就是留存一段歷史、珍藏一段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