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嗒嗒嗒……”一陣清脆的高跟鞋聲由遠及近,一個人影閃了進來,“啪……”一尺多厚的一摞材料堆到了桌上,劉姐累得氣喘吁吁。“這是60多份職工保險申報表,我收上來整理好了,有了這些,下季度這批爲職工上保險的8個企業就能領到區政府補貼了,小10萬元呢!”
劉姐名叫劉玉霞,是東麗區軍糧城街機米廠居委會勞動保障工作站協管員。見到記者時,劉姐已忙活了一早晨,到居委會整理材料、瞭解企業用工信息、電話詢問居民就業需求等等,一直沒拾閒兒。這不,早8點半剛過,又趕着到街辦事處交材料來了。
“說白了,我的任務就是幫着大夥找崗位,幫着企業招工人,這工作就得嘴勤、腿勤、手勤、心到。”她管着片內324個非農勞動力的就業安排,對每個人的家庭情況、經濟收入、技能水平、就業願望都“門兒清”。還要隨時瞭解軍糧城工業園區20餘個企業的用工信息,肩負着勞動保障政策的宣傳、社保手續辦理,此外還要與其他協管員合作,實現全街勞動力資源共享。
與街辦事處做完材料交接,劉姐歇了口氣兒,扭頭對記者說:“走,咱們到企業轉轉。”
目的地是軍糧城工業園區內一家爲長城汽車做配套的企業。劉姐從車棚推出一輛有點舊的電動自行車,腳一蹬出發了。記者跟着劉姐,開始了對企業的“一日一訪”。
騎行在園區的柏油路上,劉姐與記者閒聊。“兩年半以前,我下崗了。心想我剛40歲就沒工作了?心裏那叫一個不甘。2009年5月,我考上了居委會的勞動保障協管員,成了幫別人找工作的。”由於自己有過下崗的經歷,所以她特別理解別人爲工作發愁的心情。“現在只要有人找到我,不管是不是我管片內的,我都儘量幫。”劉姐說這些時,記者想到出發前她的同事說,爲幫助更多人找到工作,她幾乎是24小時開機,有時晚上10點還在聯繫崗位,兩年時間,已經爲120多位居民、村民找到了工作,爲100名下崗失業人員辦理了靈活就業,使他們及時享受到養老保險補貼政策。
路程並不遠,說話工夫就到了。這家公司去年底建廠時,劉姐就已經“摸”上門來,瞭解用工類型、企業需求,一直與公司保持着密切聯繫。公司人事部見劉姐來了,都熱情地招呼着落座。
“聽說你們要招幾個女工,我來打聽一下面試的事兒。”劉姐開門見山。企業人事部的王晶說:“這不公司馬上就要投產了嘛,現在正是需要人的時候,這回先招4個貼膜女工,35週歲以下,這周就面試。”
“年齡能不能再放寬一點,有個婦女39歲,前幾年孩子小,把找工作的事耽誤了,現在求職慾望挺強的,人很踏實,手上活兒特利索。”王晶開始有點猶豫,但看到劉姐肯定的眼神,答應可以面試看看。
劉姐興奮地拿起電話,立即通報這個好消息:“小韓,有個企業招工,一個月1500元,給上五險,有雙休,加班按國家規定另給加班費,你準備準備,過幾天我帶你面試去。”放下電話,劉姐與王晶聊起了她上一批推薦進來的10個操作工的表現,這樣的回訪她每半個月就進行一次,一次次的回訪,她逐漸發現企業用工與勞動力求職之間有了微妙的變化。
與以前爲大家“挖”崗位不同,劉姐現在更多的是爲企業“挖”人。“以前老百姓有個工作就滿足,不挑不揀,那時候崗位不好找,想盡辦法一個企業一個企業的‘挖’。現在呢,本地有一定技能的壯勞力要求提高了,要求錢不能少、有保險、講究工作環境、還得有前途,企業留住人沒那麼容易嘍!”看着大家的勞動力價值得到了認可,劉姐越幹越帶勁,但是在她的管片兒內,一些家庭負擔過重的婦女、沒有一技之長剛畢業的學生最讓劉姐牽腸掛肚。
從公司出來,劉姐掂量了一下,把招工信息分別通知了符合條件的幾個人。此時,劉姐更惦念的是幾個年屆50的老大姐,她們大多家庭困難,沒有技能,但又急需就業。“這幾天剛把片兒內的20多個企業‘掃’了一遍,沒有適合她們的崗位,只好到片兒外看看了。”原來,劉姐爲了擴大就業渠道,在空港物流加工區也開拓了“戰場”。擡手看了看錶,差十分11點。“來得及!”劉姐麻利地騎上了電動自行車,記者一路跟隨,共同向着新的目標進發了。
-記者手記
就業,民生之本。在本市最基層的鄉村、社區,活躍着數千名勞動保障協管員。他們曾經是下崗失業的“4050”人員,一頭連着企業、一頭連着百姓,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爲更多人搭建起就業的橋樑。
在採訪中,記者深深體會到,這是一份十分瑣碎而辛苦的工作,走千家、訪萬戶,建檔案、挖崗位,與其說是爲大家“介紹”工作,不如說是爲大家“跑”工作。但是每當爲求職者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時,再苦再累也抵不過他們心中的那份快樂。
平凡的崗位,非凡的快樂,他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