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從男籃亞錦賽看歸化球員
歌神張學友演唱會與男籃亞錦賽,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因爲同在武漢體育中心舉辦而被扯在了一起。歌神還沒吼,亞錦賽直髮抖。小組賽與複賽,亞錦賽門票價格最高400元錢,最低50元,就這個價,除了中國隊比賽有人去,其他比賽觀者寥寥無幾。反觀歌神亮嗓,最低300元來捧場的規格,兩相對比,無法不叫人汗顏。“我很奇怪小組賽、複賽還會有人去看!”在論壇裏,一位球迷刻薄地說。話不中聽,理卻不糙,面對要麼一場屠戮、要麼犯困的比賽,看球確實有點浪費時間。
熱熱鬧鬧的亞錦賽一片虛假繁榮,博出位的依舊是花邊,十六支球隊除了少數隊伍,剩下的全是陪太子讀書的角色,好不容易多殺出幾位歸化球員來攪局,還被亞籃聯當作異類掃地出門。亞錦賽過去大半,慘淡的票房與衰退的水準讓人對亞洲籃球的明天不禁憂慮,反過頭來再看歸化球員,“堵”到底是不是一劑良藥,也有待商榷。
家底不厚歸化來湊
歌神一嗓子蓋過亞錦賽,這就是亞洲籃球尷尬的現狀。亞錦賽進行到現在,水平不見上漲,反倒落下不少。弱隊更弱,強隊不強,亞洲籃壇,水平實在很一般。這種情況下,弱隊吸收歸化球員增加實力,從提升亞洲籃球水平來看,並不是壞事。
在亞洲籃壇,歸化球員問題由來已久。上世紀60年代,菲律賓男籃靠“僱傭軍”打天下,被歸化的美籍或美菲雙國籍球員成爲菲律賓傲視羣雄的最大資本。2001年上海亞錦賽上,在亞洲籃壇處於末流的卡塔爾,憑藉歸化球員一鳴驚人,一舉奪得第五名的好成績。此後,西亞球隊跟風而上,掀起一波歸化熱,逐漸引起了亞洲籃壇的重視。2009年天津亞錦賽,歸化風潮到達頂點,甚至連亞洲傳統強隊也未免俗。這一年的亞錦賽上,約旦有5名球員來自美國,黎巴嫩有6名,卡塔爾陣中的本土球員更是隻有兩人。歸化球員的到來,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黎巴嫩、約旦先後躋身半決賽,昔日並不突出的西亞籃壇一時間羣雄並起,半決賽更是驚出東道主一身冷汗。
愈演愈烈的歸化潮,到了武漢亞錦賽戛然而止。隨着亞籃聯賽前突審,歸化球員遭遇冷凍,雖然卡塔爾不惜以自殘的方式抗爭,亞籃聯卻絲毫不爲所動。不可否認,作爲亞洲籃球的“編外人員”,各國在歸化球員上的功利之心非常明顯,短期內提高戰鬥力是各國“歸化”的主要目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高水平歸化球員對提升亞洲籃球水平其實更奏效。
“到了複賽階段,居然會有差距在80分的比賽,這說明什麼?說明亞洲籃球的水平還在下降!”有人曾這樣一針見血地指出過本屆亞錦賽的水平。動輒輸掉80多分,甚至90多分,在亞錦賽並不鮮見,輸球的弱旅即便在國內再怎麼造血,指望一片貧瘠的籃球土壤結出豐碩的果實,無異於癡人說夢。在競爭力不足面前,亞洲籃球整體的退化早已成爲不爭的事實。在球員流動國際化的今天,引進歸化球員,藉助外部力量提升成爲最好的方法。不僅如此,一批高水平歸化球員的出現,對帶動低迷的球市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因此,對歸化球員的治理,根子不在堵而在疏,如何利用好這批“僱傭軍”提升亞洲籃球實力,纔是亞洲籃球當權者考慮的“王道”,偏偏在這樣一個關鍵問題上,亞籃聯有些短視。
各執一詞亂象叢生
在國際籃聯規則中,對歸化球員是這樣定義的:“參加國際籃聯賽事的國家隊,可以擁有一名通過移民歸化或其他方式獲得該國合法國籍,且年齡在16歲以上的原外籍球員。”簡而言之,歸化球員就像臨時外援,只要
願意並通過合法方式取得參賽國國籍,便可以上場比賽,不過國際籃聯給出的名額只有一個。
國際籃聯的規定很明確,可由於各國對血統以及國籍認定的方式複雜,導致了球員身份確認起來有難度,於是很多球隊打着混血和雙重國籍的名號矇混過關。起初亞籃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家相安無事,甚至卡塔爾“僱傭軍”亞錦賽前還在代表國家隊出戰,孰料武漢亞錦賽前亞籃聯卻突然動起了真格的。
亞籃聯態度的逆轉,讓人疑竇叢生。有人說這就是東道主中國的“陽謀”,意圖做掉幾個歸化大戶。不過實事求是地講,中國男籃並不懼怕“僱傭軍”,更不懼怕亞錦賽最好成績才第五的卡塔爾,因爲即便黎巴嫩也比卡塔爾有威脅得多。對中國隊來說,搞這樣的“陽謀”實在太掉價。相比而言,外界盛傳的另外一種說法倒是頗有道理,按照這一說法,亞籃聯態度的逆轉其實是其內部鬥爭的結果,鬥爭雙方是亞籃聯第一副祕書長哈高普與亞籃聯主席卡塔爾人薩烏德親王,卡塔爾只是鬥爭的犧牲品。
不管是哪一種說法更靠譜,有一點毫
無疑問,那就是亞籃聯公信力不足,隨性處理歸化球員,導致怨聲載道,將亞洲籃球置於了亂象叢生的境地。歸化球員是把雙刃劍,可以是亞洲籃球前進的助推器,也不排除成爲絆腳石,能否雙贏,考驗着亞籃聯的智慧,但在目前來看,結果有些讓人失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歸化球員帶隊成功、揚名立萬的不是沒有,最近的典型便是男籃歐錦賽上的馬其頓,馬其頓的成功可以作爲歸化球員成功的典範。
人口只有200萬的馬其頓,締造黑馬傳奇的關鍵人物是歸化球員麥卡勒布。在麥卡勒布的帶領下,馬其頓一路過關斬將,希臘、立陶宛等巨人先後被打翻在地。羣星雲集的歐錦賽,除了明星大腕,人們同時記住了這個場均20.9分的美國小個子。
絕殺東道主當夜,馬其頓人徹夜未眠,他們在大街上狂歡,“說實話,我覺得我現在跟他們沒有任何區別,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麥卡勒布說道。馬其頓成功殺入四強,民衆增強了自信心,對籃球的熱情也是有增無減,“波爾切和他的弟子們在立陶宛齊心協力與那些歐洲大國戰鬥,他們的表現證明我們馬其頓也是一個偉大的國家。長久以來,我們會因爲自己的祖國是個不起眼的小國、會因爲總是扮演失敗者的角色而感到自卑,但如今,男籃的成就讓我們擺脫了自卑情緒。”
事實上,對馬其頓而言,歸化麥卡勒布的成本非常低,“我們每年的財政預算僅有35萬歐元,這點錢對於參加本屆歐錦賽的很多球星來說,僅僅是個零花錢罷了。”馬其頓籃協主席萊基奇直言。面對很多歸化球員的漫天要價,馬其頓拿不出來,即便如此,性價比很高的麥卡勒布依舊很出彩。
同樣是歸化球員,歐錦賽上有人揚名立萬,亞錦賽上卻有人狼狽不堪,拋除歐亞籃球基礎不談,結局迥異的背後,如何實現雙贏是亞洲籃球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