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湖小學位於江漢區中北部交界處、毗鄰西北湖和菱角湖兩個生態湖泊,是一所擁有良好自然和人文環境的江漢區明星學校,在這裏,老師和同學們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默默醞釀着教育中的不平凡。
和樂課堂
讓學生輕裝上陣
在追求課堂高效的同時,北湖小學的課堂教學更關注“輕負”。學校課堂上,教師有個“二、三、四”法則:
“二”是指:課堂教學手段一要以突出學生主體性爲核心,在“做中學”;二要以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爲策略,在“做中會”。
“三”是指:課堂時間分配採取“三三制”,即一節課上教師講解的時間不超過三分之一,學生自主學習展示的時間不少於三分之一,學生課堂練習作業的時間不少於三分之一。
“四”是指:課堂評價有“四點”,即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爲切入點;以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爲基本點;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爲關鍵點;以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爲歸結點。
學校課餘生活中,學生有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可供參與:語文學科的“共度好時光”親子讀書月、數學學科的“小小神算手”海選、英語學科的“我愛記單詞”競賽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自己擅長或有熱情的學科活動,處處能感受到手不釋卷的書香、爭先恐後的比拼,寓學於樂、天天向上的校園氛圍,爲學習質量的提升開闢了課堂之外的促進渠道。
和諧發展
提升成長質量
學業成績固然重要,但作爲一個人的成長,孩子是否擁有強健的體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品質則顯得更爲關鍵。
北湖小學始終把“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動靜結合、身心健美”作爲出發點,充分挖掘資源、拓寬發展空間。學校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體系——班班練輪滑、人人耍空竹、個個習好字;目標體系——每個學生有兩項感興趣的體育活動和一項藝術愛好的“2+1”特色發展模式;活動體系——在“五個一活動、兩套操和集體舞”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大課間”小型活動內容,使每個孩子都能沐浴“陽光一小時”。
學校早已形成“體操、輪滑強運動意志;寫字、圍棋練靜修涵養;科模、機器人啓科技智慧”三大特色,享譽社會:全國第六屆城運會點火手鄒鑫及開幕式表演輪滑隊、中國跳棋少年隊選手趙汗青、《武漢新聞》中“機器人抗震救災”的新聞報道。近兩年,學校又完善了“興趣發展型社團”和“公益服務型社團”,比如“數學魔方”訓練營、“百草園”語文社、“舞寶貝”舞蹈隊、“啄木鳥小分隊”、“環保小衛士”等等,爲每一個孩子搭建發現美麗、發展特長、發掘自我的個性空間。
以人爲本
讓教育歸結到愛
以人爲本,在教育中,就是以老師爲本,以學生爲本,以家長爲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教師把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和要求的時候,家長一定是會給予更多的信任和理解。
學校對老師,是充分地尊重老師的需求,充分地爲教師着想,解決教師的後顧之憂,凝聚教師的歸宿感。同時,又把這樣的管理理念傳遞給教師,讓我們的教師也充分地爲家長着想,樹立服務意識,解決家長的後顧之憂。在北小,教師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爲生病落下功課的孩子補習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老師與同學們攜手共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孩子,一直是北小的優良傳統。在這裏,被醫生診斷爲患先天性腦癱的顧昕宇同學在老師和同學的六年不間斷的幫助與支持下,憑自己的實力被十二中錄取;患先天性自閉症的孫瑾之同學能開口說話,敞開心靈與老師同學交上了好朋友,正如,孫瑾之同學的奶奶所說:“感謝學校!感謝老師!正是由於有了學校及老師盡心盡力的幫助,孩子纔有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童年!”
通訊員陳慧萍記者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