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03年高盛發表了一篇中國在2041年將超過美國、成爲世界頭號經濟體的報告。自那以後,看來中國是沿着這條路在順利行進——每年經濟增長9%到10%,而相比較之下美國近年來的GDP增長率,只是徘徊在2%左右。看看任何一家沃爾瑪超市的貨架,在任何一個美國的鎮,你都可以看到中國成爲低成本製造業大國的雄心已經成爲事實。
現在,我們聽說中國的目標是成爲這些產品的設計者。在過去的10年裏,中國開設了1000多個設計方面的課程,成千上萬的學生在這些設計專業學習。中國的中央政府想把這個國家從世界工廠轉變爲現代化的服務型經濟。政府宣告說,國家需要促進創新來達到這一目的。
Eegoo文化投資產業有限公司副總裁劉軍曾被評選爲“中國最具創新精神50人”之一。但他認爲,現實遠遠沒有描繪中那麼令人樂觀,“中國沒有幾個全球性的公司,我們也沒有全球性目光和遠見卓識。”劉在紐約接收記者採訪時說,“我們看不到世界市場的需求。”
劉說,中國在這方面落後於西方的原因是複雜的。他說,一方面,人們缺乏以用戶爲中心的觀念,西方已經形成傳統的核心理念,在中國尚在起步階段。“中國設計師只在乎短期的市場效應,而不是以持之以恆的精神把一種理念貫穿始終,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劉舉了一個例子,他的一個客戶剛從美國回來,這位客戶帶領一個電子企業高端領導層代表團在美國呆了20天。回到廣州後,他意識到國內的污染企業造成的問題實在是太嚴重了,於是他召集了所有的部門負責人來開會,認爲應該儘快找出減少環境污染的方法。他對部門頭頭們說,我們都住在同一個地球上,但美國的空氣卻比我們好多了。他希望本公司能夠在新能源的創新和利用上發揮重大作用。
“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遠遠不夠。”《12個令人吃驚的趨勢重塑全球經濟》的作者丹尼爾·奧特曼說。他在對中國許多企業做了詳細調查後認爲,中國的設計師將會在創新方面持續追趕並最終掌握這門藝術(如家用電器的大製造商海爾,他們已經在服務意識上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創新能力可能會受到文化傳統的阻攔,而最難改變的就是文化的慣性力量。中國仍然是一個等級分明的國度。”奧特曼在他的觀察中說,“對上層的服從和尊敬可以追溯到幾千年的儒家傳統脈絡,使年輕人很難激發出新穎的思想,如Facebook的創始人和當年微軟的創始人那樣,即便他們有這種想法和幹勁,也很難被理解和接受。”
別具一格的思路和理念在經過了層層疊疊的打磨後已經完全無法生根發芽了,即便活下來,也失去了原本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在美國,有才華而一時難以施展的人能夠很方便地找到一個“逃生艙”,離開原來的位置去開闢一片新天地,信貸和投資的渠道都會有路可尋。而在中國,似乎要困難得多。事實上,世界銀行每年進行的企業創新環境調查的181個國家中,中國名列第151位。要達到美國這樣的創新環境,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奧特曼說。
斯圖爾特·萊斯利是紐約4Sight設計公司總裁,他的公司在遠東有許多業務。他說,“創意是需要刺激的,來自外部的刺激和交流,你必須爲它施肥澆水,但因爲其他國家的產品難以出售到中國,中國的設計師就沒有一個廣泛的比較和選擇。還有,創新需要對抗,在衝突中擦出火花,但中國的工作人員往往不願意也不需要對抗,只需要做好上面吩咐的事,這是無法培育出創新精神的。”
“創新需要來自外部同行的肯定,肯定你是聰明的,是有才華的,雖然不夠好,但假以時日,你一定行——創新需要的是這個。現在有許多中國學生在西方國家學習或參與西方國家在中國的設計項目。大部分本土培養的學生目標是儘快進入高層;而受過海外學術訓練後又回國的學生,他們成爲這個國家對文化阻力最敏感的人羣。”
譯自《洛杉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