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車出凌雲縣城,繞過一彎又一彎的山路,終於來到被羣山環抱的平懷村。
還未進村,我們便被成片隨風搖曳的桑樹林吸引住了。“這是村裏引進的桑樹品種,葉大肥厚又營養,蠶蟲一天吃兩次就飽了。”正在翠綠叢中忙碌的平懷村支書鬱再儉說。
平懷村位於廣西百色市凌雲縣下甲鄉大石山區深處。半土半石又幹旱少雨的平懷村以種植玉米、水稻爲主,“望天吃飯,雨多飽一年,雨少飢一年。”
2002年,在外開診所、搞建築的青年黨員鬱再儉當選爲村委會主任,後又當上村支書。“回村一看,真是一窮二白啊。一上任我就想,要脫貧,一定要有實實在在的產業來帶動。”鬱再儉說。
幾經調研、比較,村裏決定發展桑蠶業。“山區的光溫條件適合種桑養蠶,種桑樹還可改善生態環境。”他說,當年,全村連片種植了860多畝桑園。
養蠶是個技術活,不好學。鬱再儉自費到南寧、橫縣等地學養蠶。學成歸來後,馬上投資養了91張蠶種。誰知,纔到三齡就全部死光了。“別人養得成,爲啥我不行?”不服輸的鬱再儉再次跑到南寧學藝。回村之後,鬱再儉帶回15張蠶種,免費分給村裏18位鄉親試養。20多天後,這批蠶成功出繭。“平均下來,每戶賺了600多元!要知道,我們種一畝玉米也不過千把塊錢的收入。”
2003年開始,村裏300多戶鄉親,幾乎家家戶戶都開始種桑養蠶。目前,平懷村共有桑園4620畝,成爲百色市最大的優質桑蠶生產示範基地。走在村裏,我們發現,村頭村尾,房前屋後,見縫插針栽上了桑樹。
“2010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爲5760元,其中養蠶一項收入就佔了3160元。”鬱再儉說。桑蠶的效益,從村裏一幢幢嶄新的樓房便可看出端倪。據介紹,2008年以來,村裏如雨後春筍般刷刷地冒出了150多幢三四層的“農家別墅”。村民都說,這是一張張桑葉、一條條蠶蟲壘出來的。
隨着桑蠶業的發展壯大,平懷村從貧困村一躍成爲凌雲縣最富裕最現代化的村莊。一件件新鮮事也不斷在小山村裏上演。村民已開回了6部小轎車,不少人還計劃着買;雖然遠離鄉鎮,村裏仍有100多戶鄉親裝上了寬帶,幾乎家家都有了電腦。
眼下,村裏又打起了循環經濟的算盤:用桑枝種食用菌,一年可以種20萬袋,產值150萬元;蠶糞和種菌後的殘渣加工成有機化肥,預計一年可產800噸;蠶沙可以做成蠶沙枕頭。“如果這些項目都成功上馬,村裏的桑蠶業將越做越大。”鬱再儉說。
據凌雲縣縣委書記黃彩畢介紹,在平懷村的帶動下,凌雲縣因勢利導,把桑蠶產業作爲助農增收的主導產業來抓,給予資金、政策上的扶持,農民每生產出0.5公斤蠶繭,可獲補貼1元錢。今年以來,全縣穩定投產桑園面積3萬畝,養蠶19437張,產鮮繭15161擔,產值達288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