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個媒體人,一羣知識精英,一個新媒體工具,上百萬名捐贈者,在郭美美事件導致傳統公益模式備受質疑的當口,民間公益項目“免費午餐”從網上發酵造就奇蹟。短短5個多月募集善款1690餘萬元,爲77所學校的1萬多個孩子烹製了免費的午餐(9月26日《京華時報》)。
“免費午餐”項目從一個小行動發展成爲一個大品牌,成功的根源在哪裏?又帶給我們哪些啓示呢?
一是搭建了社會良性互動的參與平臺。貧困地區的學童、媒體人、企業家、愛心人士原本都在各自的人生軌跡上行走,並沒有什麼交集。通過“免費午餐”,素不相識的人們聯繫在一起,成爲一個不可分割的社會共同體。
二是信息透明增強了社會信任。“免費午餐”公益項目發起人鄧飛認爲,成功的關鍵在於信息的公開透明;在項目運作的過程中,奉行的一個原則就是“不透明不撥款”。只有敢於“見光”的民間公益,纔會得到越來越多的信任和支持。
三是慈善事業也需要不斷創新。在人們的慣性思維中,給幾張百元大鈔,發幾袋大米,送幾桶油,噓寒問暖一次,就是一次扶貧濟弱,就是一場慈善活動。“免費午餐”卻突破了這一窠臼,實現了內容和形式的雙重創新。從內容上看,“免費午餐”將關注的目光停留在貧困地區學童的吃飯問題上,是前人未有之舉動。從形式上講,“免費午餐”充分運用微博這一新興媒體傳播速度快、參與率高的特點,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費午餐”既承載着“百年大計,教育爲本”的國家夢想,又負荷着“民以食爲天”的民生重擔。唯願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免費午餐”可以走得更遠、更好。而這一切,離不開你我他的共同參與。
湖北楊朝清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