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曾經的“感動津城十大人物”趙靜華獲得了提名獎,這位在2007年爲救命在旦夕的丈夫而捐出肝腎的大義女子時隔4年後又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當初,在本市第一中心醫院裏,她和丈夫崔連發創造了“全球首例單一供者捐獻帶肝中靜脈右半肝及右腎親體肝腎聯合移植手術”的奇蹟,隨着手術的成功,他們也迴歸了平淡的生活。昨天,記者再次前往這對真情夫妻家中,聽他們講述這4年的故事。記者韓愛青攝影記者齊琦
20平方米小屋裏的溫馨
好像兩個人成了一個人似的
崔連發和趙靜華的家在津南區小站鎮和平路社區的一條衚衕裏,兩間平房加起來沒有20平方米,裏屋住人,外屋做飯。屋裏沒什麼值錢的擺設,但卻收拾得乾淨。老舊的梳妝檯上沒有化妝品,只有夫妻二人蔘加全國移植患者運動會時的合影,還有大堆的藥物。
趙靜華把自己拾掇得很精神,衣服上有個地方破了,捨不得花錢買新的,就拿個別針好歹給別住了。2006年崔連發生病後,她就辭去工作,照顧丈夫,這兩年她的身體也不是很好,一直在家休養。崔連發術後恢復良好,已經可以外出工作了,靠開出租車爲生,不過不能累着,出車時間不能太長,收入也是有限。
生活儘管艱辛,可當看到夫妻二人溫柔對望的眼神時,小屋頓時變得溫馨起來。手術後,夫妻倆的感情比從前更好了。“好像兩個人成了一個人似的。”崔連發這樣形容自己看到妻子的感覺,即使鬧矛盾相互生氣,過不了10分鐘便和好如初了。
“半路夫妻”的兩個奇蹟
她的肝和腎移植到他的身上
趙靜華今年45歲,遼寧撫順人,1995年離婚後隻身來津打工,認識了比她大1歲、有過一段婚姻還帶着6歲女兒生活的崔連發,一年後兩人結婚。“我們決定結婚時他和我說,將來我對他怎樣都沒關係,但一定要對他母親和女兒好!”就是這句話,讓趙靜華更加確定了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爲崔連發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
結婚後,夫妻倆感情特別好,女兒也一口一個媽,爲了不把愛分出去,趙靜華甚至沒有再要孩子。平淡幸福的生活因爲2005年6月的意外被打亂了,崔連發患上腎炎,一年後轉爲尿毒症,不進行腎移植就無法延續生命。趙靜華當即表示願意捐腎給丈夫,經過檢查,兩人配型成功。這是個奇蹟,因爲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腎配型成功率僅爲十萬分之一。後來,崔連發病情加重,又被確診爲肝腹水、肝硬化,需要同時接受肝腎聯合移植,趙靜華毫不猶豫表示願意再捐肝,奇蹟再次發生,配型成功!“他死了,我也活不成了,所以那時候什麼都不怕了!”趙靜華說。
一中心醫院的醫護人員被夫妻倆的真情感動,減免了移植手術的費用。2007年9月24日,崔連發和趙靜華同時被推入手術室,接受“全球首例單一供者捐獻帶肝中靜脈右半肝及右腎親體肝腎聯合移植手術”,趙靜華爲丈夫捐出了一個腎臟和百分之六十帶有靜脈的肝臟,手術成功了,夫妻倆終於可以再續恩愛。
童話裏故事都是騙人的
艱辛生活因“活着”充滿希望
肝腎移植患者終身都要服用抗排異藥物,崔連發每天都要定時吃藥,吃藥前後兩個小時不允許喝水和進食,一旦忘記吃藥,哪怕是一次,崔連發都會感受到身體明顯的變化。之前在家休養時倒還好,不會忘記吃藥,可開出租後,載客時經常會忘記。爲此,趙靜華給手機定鬧鐘,定時打電話提醒丈夫吃藥。“他一看到是我的電話,又是那個時間,就知道要吃藥了,爲了省電話費,直接把電話摁掉!”4年來,趙靜華一次都沒有忘記過提醒丈夫吃藥,就是在去北京參加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必須關掉手機的情況下,她也會事先發短信給女兒,讓她代爲打電話通知父親吃藥。
趙靜華和崔連發的故事比電視劇的劇情還曲折,如果是在電視劇裏,移植手術成功,男女主人公就該過着幸福的生活了,可生活遠不是如此簡單,崔連發每月光吃藥就要花6000元,這還是在醫保報銷和各種補助後個人擔負的部分,但崔連發每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東借西湊地就這樣維持着。在外人看來,這日子真是沒有盡頭,可夫妻倆卻很樂觀。“看着他一天比一天健康,我就覺得生活充滿希望,現在是難點,總能熬過去的。”平淡而知足,這對夫妻令人們領悟了什麼纔是生活和愛情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