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公輸於蘭
圖/王震坤
上海是出好吃的月餅的地方。遠的不說了,幾年前聽新民週刊的胡展奮說,他去西北採訪一位獲得南丁格爾獎的老護士,時值中秋,帶去一盒杏花樓月餅做伴手禮。這位在邊遠地區奉獻了大半輩子的天使,一般不接受別人送來的禮品,但是當她看到來自上海的月餅,眼睛還是溫柔地亮了一亮。不過,每到中秋節的當天,最最受歡迎、最最難以得手,也就是說最最吃香的,倒不是那種包裝精美的傳統廣式或蘇式月餅,此類月餅的甜膩,其實是大多數人所排斥的,有一玩笑說“你要是恨誰就請他吃月餅”,很能說明問題。而價格像生煎饅頭和菜包子一樣大衆化的鮮肉月餅,則屬於月餅中的另類。
從我記事的時候開始,淮海路上的光明邨、南京東路上的老大房等老字號,在下班高峯的時候要是有排隊的人,基本上都是在等鮮肉月餅出爐。大多數上海人都能夠隨口說出幾家心儀的賣鮮肉月餅的店家,也都曉得鮮肉月餅的好壞標準。就我吃鮮肉月餅的經驗,好的鮮肉月餅的皮是用水油混合的酥皮做的,做好後在最外一層,要刷上一層蛋黃醬,這樣經過烘烤後,吃起來餅皮裏酥外脆,非常有質感。餡必須用新鮮的豬肉做,肉質要緊緻,肉汁要豐腴,但又不可以非常油膩,是肥瘦不同的肉恰當配伍加入調料後產生的汁水,而不是廉價的板油和肉皮凍刻意製造的湯水。這樣的肉汁慢慢滲透到酥皮裏,又不泄溢至脆皮外,可謂一絕。也許正因爲價廉物美,這鮮肉月餅從節日特點變成日常小點,在不是中秋的時候,也像小籠包、生煎饅頭一樣,成爲一些點心店的看家節目。而到了中秋的時候,如果不是一早去排隊,即使等到了夜裏七八點鐘,大概也難以吃到這些店的鮮肉月餅的。
曾經有外地朋友說上海的鮮肉月餅好吃,但提出異議:這明明就是肉餡酥餅嘛,怎麼能算月餅呢。
月餅到底該是啥樣有定規嗎?宋朝的時候,蘇東坡《留別張左藏》一詩中就描述合浦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說明那時候有月餅,且月餅是甜的。但是潮州或者雲南和紹興就有椒鹽口味的月餅。至於餡料的葷素,那真是五花八門,什麼都有。既然廣式月餅可以允許火腿甚至鮑魚、燕窩入月餅,蘇式月餅可以入大油,那麼,用酥皮和大肉餡做的上海鮮肉餅爲何不能算月餅呢?從文字上說,“月”與“肉”古時還曾經同音呢,甲骨文和篆體字形也比較像,雖然本意不同,假借一下也是可以的吧,本來上海就是個南腔北調五方雜糅之地。
說到鮮肉月餅的好吃還可以購買時的糾結爲證。許多人會有這樣的經驗,因爲排隊的人實在太多,等到買的時候,爲了跟時間成本平衡,往往會改變初衷,多買上好幾倍。結果就是排隊的人更多,等候的時間更長。還有就是買到後馬上吃還是等回家後吃。剛剛出爐的鮮肉月餅香氣一里外就能聞得到,裝紙袋後拿在手裏,熱烘烘的。中國人的飲食經驗就是東西趁熱吃最好,更何況烘烤過的鮮肉月餅。但是在路上走着吃這東西是非常狼狽的。酥皮是要窸窸窣窣掉的,肉汁要是不小心也有滴到衣服上的可能。所以常常看到鮮肉月餅店周圍一些店堂,總有人站那兒吃月餅。那算是嚐鮮吧。
我想,要是提出單位發月餅要繳稅的人像我一樣喜歡吃鮮肉月餅,而不是隻吃那些十幾、二三十,甚至上百元一個的月餅,就肯定沒有“月餅稅”這一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