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攝影劉耀輝
(上接C07版)
自習+課後寫作業要3個多小時
“有的題確實有難度,但是還要硬着頭皮想,儘量寫一些。老師要求不能空着,否則檢查出來就不讓進班。”小楠表示,有時也會和同學在作業上“互通有無”,但這樣是冒着很大的風險的,“被老師抓到的話,作業本會被撕掉的,已經有好幾個同學中招了。”
期末的時候學校的作業會增加很多,小楠的父母有時也疼愛女兒,讓她早睡,但聽到不完成就不讓進班的規定就無可奈何了。“班長有時會和老師協商,希望給我們減免一部分作業,但多數都是談判失敗的。”小楠說道。
每天回家把四門功課在一個多小時裏做完,還要依賴小楠在學校的自習課上抓緊寫完的一部分,每天寫作業的時間加起來都在三個小時左右。小楠覺得,每天的作業多數都是按部就班地抄寫生字單詞、練習冊習題、背誦課文的作業,沒有什麼新意。“偶爾物理課上老師會留一些做小實驗的作業還是很有趣的。”小楠很喜歡這些能夠寓教於樂的作業形式,但畢竟留這樣作業的次數不多。
結束交談的時候,已經晚上十點多了。小楠說她再看一小會兒雜誌就睡了,因爲明天還要上物理課外班充電。
記者體驗:一個晚上的學習,讓已經許久沒有做過作業的記者重新找回一些學生時代的感覺。在瞭解了多位中小學生寫作業的經歷後,記者認爲,充實的作業對學生來說既是複習課堂所學的最佳途徑,同時也是孩子們很不情願的一項任務。在記者看來,雖然很多題目所考查的知識點都很容易,但面對一些有點難度的題目,不去翻看教材上的相關內容是不容易回想起來的。而對一些最後的壓軸大題,就更是手足無措了。對於第一次學習這些知識的學生來說,必須要精神高度集中才能完成,因此所耗費的精力和體力也是很大的。
老師:不爲難學生保證教學需要
南開區某初中二年級班主任張老師認爲,沒有必要給學生留很多的作業。“在課堂上一般會留出十分鐘左右給學生寫作業。”張老師說,英語這一科的配套習題冊並不多,也就是一兩本。主要是讓學生們多回歸課本,多留一些複習和預習的作業。另外,像抄單詞、背課文這樣的作業彈性就比較大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吸收能力和記憶力不同,所花費的時間也自然不同。但留作業的宗旨就是希望幫助孩子們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把難度控制在大多數學生可以接受的程度上,這也是爲了樹立他們對學習的信心。
另一位班主任吳老師則表示,現在初二的學生有8門左右的學科。如果態度認真的話,回到家至少要花費兩到三個小時才能完成作業。可是真正這樣去做的學生並不多,許多同學會耍一些小聰明快速地突擊完作業,而這樣的做法不但起不到複習的效果,同時也浪費了自己寶貴的時間。“我倒是希望沒有及時完成作業的同學轉天在老師的監督下慢慢補齊,也不要不動腦的突擊作業。否則老師留作業,學生寫作業就都變得毫無意義了。”吳老師說道。
在生物課上,吳老師除了要求學生寫《學習質量檢測》這樣最基本的作業以外,還儘可能地給大家留一些選作的實踐作業。如:環境問題調查報告,參觀植物博物館等。但吳老師坦言這樣的作業雖然形式新穎,同學們也願意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家長的陪伴,而多數家長忙於工作,無暇陪孩子做這些實踐作業。“幾年前學校會讓老師帶領同學們去參觀博物館,遊公園,近距離地體驗大自然,但現在這樣的活動也不再開展了。這無形中又減少了孩子體驗自然,在實踐中學習的機會,很是可惜!”吳老師感嘆道。所以現在更多的是讓學生通過網絡瞭解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利用互聯網學習,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興趣,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關於留作業的模式問題,吳老師認爲雖然會盡量採取活潑多變的方式,但是許多需要下工夫的基本作業還是要留的。會和同學們進行一定的溝通,但如果一味地遷就學生對留作業問題的理想狀況肯定是不現實的,這也是出於對孩子負責任的考慮。
(下轉C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