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記者李光明
“如果我死了,不要在醫院哭,會影響醫院辦公秩序;如果我夜裏死了,放到天亮了再拉走,不要影響病人休息。”在彌留之際,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吳羣在短暫清醒時還鄭重向妻子交代:要把檢察制服給他穿上,白襯衫要打紅領帶;要幫他交上7月份的黨費,因爲7月初他還在世;一定不能再給單位添麻煩……這就是一名共產黨員、一位普通檢察官的臨終遺言。因長期超負荷工作,積勞成疾,今年7月13日,吳羣病逝,時年48歲。吳羣,生前是安徽省蚌埠市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處副處長,他把辦案變成爲百姓辦事,用滴水穿石的韌勁化解大量矛盾,用剛直清廉的操守捍衛公平正義,成爲百姓身邊最溫暖的貼心人。2006年以來,他先後辦理民事行政抗訴案件300餘件,接待處理申訴案件600餘件,息訴罷訪150多件。在與病魔抗爭的一年時間裏,他堅守在崗位上,用生命詮釋作爲檢察官的忠誠,延續自己對羣衆、對事業的無私奉獻。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追授吳羣爲全國“模範檢察官”。
“要給當事人一個明白”
“老人家,對不起,沒能把您的案子辦結……”因病住院不能親自將案件辦理完畢,吳羣打電話給遠在合肥的洪治鈞老人表示歉意,告訴老人她的案子已移交同事繼續辦理,請她放心。洪治鈞老人養老金的案子是吳羣生前辦理的最後一起案件,也是他唯一沒有辦結的案件。但躺在病牀上的吳羣仍然牽掛着這起案件,當他用微弱的聲音打電話反覆說明自己的辦案思路和洪治鈞老人的生活狀況時,同事們都被他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感動了。 “不能給當事人一個滿意,也要給當事人一個明白。”吳羣常說,關心當事人的疾苦,爲當事人周到考慮,努力使公正成爲案件申訴人的堅強後盾,這需要瑣碎中的堅持和細微處的溫暖。吳羣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自從轉業到檢察院民行處工作,吳羣就給自己定下了規矩:不哄不騙不打官腔,一張笑臉相迎,一把椅子相讓,一杯茶水暖心,一顆誠心辦事。十幾年來,吳羣早已記不清接待了多少位來訪者,但衆多受到過吳羣接待的人,卻都記住了這位始終面帶微笑的檢察官。得知吳羣生病和去世的消息後,許多人聯繫蚌埠市檢察院,表達他們的關心和悲痛。
“不能寒了當事人的心”
“我們感到很遺憾,原本商量給吳檢察官送錦旗的,沒想到他走得這麼急!”原蚌埠第三毛紡廠職工蝴蝶等人說,在吳羣的努力下,她們與蚌埠第三毛紡廠改制後的蚌埠市金珠絨線有限責任公司長達六七年的勞動糾紛終於在今年年初有了令她們滿意的結果。對於涉及人數衆多、羣體性案件,吳羣往往主動要求領辦,因爲這類案件更多地關乎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問題,是社會矛盾可能爆發的焦點,只有紮實辦妥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發揮出民行檢察工作維護公平正義、消弭社會紛爭、促進社會和諧的職能作用。 “他給羣衆帶來的不僅是勝訴的好消息,是生活的希望和慰藉,更充分體現依法保護困難羣體的法治理念,彰顯出剛性法律的正義光輝。”蚌埠市檢察院檢察長王永法說,吳羣給自己訂立了一個原則:一定要“多辦案、辦好案”。多年來,吳羣秉承“羣衆利益無小事”的理念,始終工作在辦案第一線,特別是對困難羣體保護、涉農維權、勞動爭議、保險糾紛、補貼救助等涉及民生的錯誤案件,他都堅決依法抗訴。 “民事行政檢查監督工作是法律監督的最後一道防線,案值有大小,但法律的公平正義沒有大小,一定不能寒了當事人的心!”吳羣經常對同事們說:“我就是要辦‘人情案’。”而對此,他有着獨到的解釋,所謂“人情案”就是執法辦案人員要爲民辦案,滿懷愛民之心,堅持公平正義無私無畏,依法辦案。
“我死後不要再給組織上添麻煩”
在至今還保留的吳羣的辦公桌上,檯曆靜靜地停留在“2011年6月16日”這一頁。這一天是吳羣正式離開自己心愛的檢察工作的日子。當天,已經無法支撐的吳羣被送往醫院救治,至7月13日凌晨零點17分去世,工作只與他分手27天。而此時,吳羣已與癌症頑強抗爭了400多個日日夜夜!每一次化療後,吳羣都返回崗位。院裏領導阻止不了吳羣來就不讓他再辦案,吳羣接待着來訪羣衆,幫助辦案同志分析案件,提供建議。一年時間裏,吳羣和以前一樣,微笑地面對每一位羣衆,只有那微皺的眉頭和不時擦汗的細節才顯露出隱藏的痛苦。他的精神力量來自何處?當人們進一步走近吳羣短暫的、靜靜的人生,就會找到答案。在蚌埠東郊的一個小山坡上,沿着路南一條窄窄的水泥路往裏,有一幢老舊的兩層居民樓,樓下編號“-3”僅有40.5平方米的房子,就是吳羣的家。房子是吳羣妻子租單位的公房,沒有衛生間。吳羣一家三口十幾年來就在這裏生活。吳羣在部隊擔任軍人服務中心主任和團保障中心主任,當時每年他負責購買的物資金額達200多萬元。有人要給他回扣,商家請吃飯、送禮品,他都拒絕。轉業到檢察機關後,吳羣還是保持清廉本色,從不以案謀私,吃請、送禮一概拒絕。從軍17載,吳羣沒動過一絲貪念,也沒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從檢多年,吳羣不抽菸、也不喝酒,內衣縫縫補補,喝茶只喝10元一斤的“炒青”,一件舊棉襖穿了15年捨不得丟……在家裏吳羣的遺像前,一疊榮譽證書是他留給家裏最珍貴的遺產。臨終前,他囑咐妻子,不要再給組織上添麻煩。孩子大學畢業沒有工作,遠走他鄉打工,他對兒子說:“爸爸曾是一名軍人,現在又是一名檢察官,不能爲你‘走後門’,要靠自己的努力創造生活。”清貧是奉獻者的幸福,清廉是奉獻者的快樂。正如吳羣所說,人們只看見檢察官們辦案的辛苦,卻無法品嚐到成功的幸福和滿足,這種快樂只有檢察官才能享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