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人們所料,“天宮一號”順利發射升空,進入軌道,中國就此開啓空間站時代。
有網友感慨:“天宮一號,就是一個神話”。此語大概有幾層含義,一方面,現代航天技術超出了絕大多數公衆知識所及,在一般人眼中,航天技術所達到的水平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神話”;另一方面,在公衆眼裏,以今天政府的財力、物力,舉全國之力操辦的大事,基本上總能取得成功,就像一個“神話”——雖然遙遠,但很酷,很炫。
但是,實際上,誰都知道,世界上沒有神話,科學技術領域更是如此。公衆只看到最後發射時的璀璨和光芒,這背後每一寸技術研發的進步,每一處細節的精密準備,都來不得半點馬虎和幻想。航天領域,可不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精心準備尚且難保萬無一失,更別說天真浪漫假大空那一套了。
就天宮一號來說,從媒體的一些報道就可以看出安全準備工作有多麼精心和嚴謹,比如發射點火,這一次發射首次實現自動點火,精確到毫秒,但是神六和神七都是手動點火,之所以改變,是因爲天宮一號交會對接要求精度在一兩秒之內,人工控制難度很大,所以從2009年開始對老設備進行改造,這次是第一次實戰使用。再比如,爲應對天氣狀況,這次在發射臺密封區裏專門增加了送風的空調,可以製冷制熱,不怕風吹日曬,不怕淋雨,而在發射神七的時候遇到大雨,還得靠塑料布去蓋的。
可以想見,這些只是天宮一號萬千安全準備工作中的滄海一粟,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從來都沒有神話可講,不存在半點僥倖。
類似的例子在國際航天領域隨處可見,比如今年全面停飛的美國航天飛機,這個在當年的國際航天領域競爭中立下過汗馬功勞,甚至是美國高科技和國家實力象徵的大傢伙,今年4月正式停飛,退出歷史舞臺。談起航天飛機的退役原因,美國航天飛機指令長查爾斯·博爾登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雖然航天飛機是非常可靠的航天器,但是對於航天員來說卻有一定的危險性,其他的航天器如中國的“神舟”飛船,乘員艙是相對獨立的,假如助推器發生爆炸,也不會傷害到乘員艙,而航天飛機上卻沒有這樣的設施。博爾登認爲,航天飛機停飛的主要原因正在於此。
有人說,停飛航天飛機是美國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如果從技術角度看或許如此,但我更願意看到科技在人命面前的敬畏和禮讓——如果危害人命的安全隱患不排除,任何科技冒險都應該被封存和阻止,哪怕影響什麼國家形象、經濟發展。不拿人命去冒險,應該是科技研發和經濟發展的第一原則。
這一點,實際上已經爲我們逐漸認識。比如今年的7.23動車事故,溫家寶總理在事故現場講,他在第一時間給鐵道部打電話強調的,就是救人,沒有其他。剛剛發生的上海地鐵追尾事故,市委書記俞正聲表示,“一定要在完全排除安全隱患後,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再恢復軌交10號線的運營”。
無疑,比起過去一發生事故首先強調“儘快通車”“儘快恢復生產”,這些有了極大的進步。不排除安全隱患,就不能拿人命去冒險,應該是文明社會的常識。不管是航天事業,還是動車、地鐵、食品安全等日常生活,都是一樣的道理:事故未發生前就應該儘可能排除一切隱患,事故已經發生了、問題已經暴露了,更要及時深挖排查,不能拿人命去冒險。
我們應該像守護“天宮一號”那樣,守護我們的生活。對此,有人或許不贊成,認爲天宮一號是國家工程,事關一國形象,自然應該舉全國之力格外呵護。其實,這恰恰是一種本末倒置。不管是航天發展,還是經濟進步,一切都是爲了國民能生活得更好。航天技術的發展於國民生活本是錦上添花之事,正因爲大家吃飽穿暖了纔有精力和實力搞航天,如果弄錯了本末,不僅得不到國際社會的尊重,最終航天事業也會無以爲繼。況且,一國形象,從來看國民,而不是任何其他物化的東西。明白了這個道理,天宮一號的成功就能帶給我們更多。(作者:趙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