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地震準確預報是世界性難題。此題尚無解時,地震預警提供了另一種切實可行的解題思路——爲逃生避險贏得寶貴的求生“瞬間”。
本報訊(記者馬亞寧)第八屆長三角科技論壇防震減災分論壇上透露,上海已佈設可用於烈度速報的強震動觀測臺38個,“十一五”末增加至56個;“十二五”計劃臺站數量達316個;至2020年,上海市強震動臺網密度將基本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與會專家建議,在此基礎上,上海應及早建設地震預警系統。
地震預警主要是利用地震縱波與橫波、地磁波與地震波的速度差實現地震後的及時警報。通常,地震發生後,P波(縱波)能量比較小但傳播速度最快,S波(橫波)破壞性較強,前進速度只是P波的60%;電磁波的傳播速度是每秒30萬公里,地震波約每秒10公里,兩者之間的巨大速度差,可實現在地震發生後而災難來臨前的數秒至數十秒內,發出地震預警,爲人們贏得一線生機。雖然地震預警時間可能只有十餘秒鐘,但足以採取多種處置措施,如及時逃生,關閉核電、高鐵減速、手術中止等,最大程度拯救生命、減少損失。
上海2006年被判定爲全國地震重點監控防禦區。在《上海市“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中已正式列入地震預警建設內容。上海市地震局相關科研人員也開展了上海市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的相關調研工作。
目前,上海地震監測臺網的覆蓋密度是每萬平方公里87臺,到2020年有望增加至493臺,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同時,上海已在長江口建立了距離市中心約400公里的海底深井地震臺,未來5年籌建的“東海海底觀測網”計劃在距離上海陸地50公里的海域,鋪設長達20公里的光纜系統,都將爲地震預警系統提供重要的海洋地震數據。
相關鏈接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實時地震預警系統的國家。今年3月11日,日本本州東海岸發生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早期地震預警系統”及時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電子郵件等多渠道發佈了地震警報。距震中400公里左右的東京,收到預警信息的時間比強烈地震動實際抵達時間提前了約1分鐘;即使距震中130公里的仙台市,地震預警信息也使市民有了20秒的應對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