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北京10月8日電(記者李志勇)小龍門村是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最西邊的一個小山村,很多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可能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即使在地圖上也很難找到它,交通出行曾經是村民最大的難題。但在北京市實現“村村通公交”後,這裏的村民出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現在有了公交車方便多了,進趟城像上炕下炕一樣容易。”村民鄭秀山說。
雖然同在首都,但以前對於這裏的村民來說,進趟北京城並不比外地人容易。鄭秀山說,在公交車還沒有通到村裏之前,村裏人要出去一趟必須到離這很遠的齊家莊去坐車,而且每天車也不多,“如果要趕早晨6點的車,就要凌晨4點出門”。
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是國內第一批被評爲歷史文化名村的村莊,保留着完好的明清古居風貌,數百年來經歷了很多滄桑鉅變,公共交通向這裏延伸後,給爨底下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方便到家了!”爨底下村村民們說,以前去齋堂鎮就要一天時間,就更不用說進北京城。現在到齋堂鎮去10分鐘,回來10分鐘,去北京市裏也就是1個多小時就到了。“以前從爨底下到齋堂鎮坐出租車最少要15塊錢,而現在坐公交車只要4毛錢,15塊夠坐一個月的。爲老百姓省錢就是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據介紹,爨底下村雖然名氣不小,但過去因爲交通不便,客流不多。通了公交之後,客流大大增加,現在50多戶人家,家家都在搞旅遊,一次能容納1000名遊客住宿。
村民韓懷森說:“過去一年下來就是地裏出的那點東西,沒什麼收入,一年也就400多塊錢,現在每家一年能掙三四萬塊錢。”
在北京的10個遠郊區縣,像小龍門、爨底下這樣的村莊還很多,政府公共服務從城市向鄉村的延伸爲他們帶來了便利和收益。同時,不只是出行上的便利,公交職工們的熱情和耐心,讓村民們感到“這些政府派來的人”是他們的貼心人。
小龍門村村民王德敏說,山裏頭看病吃藥是個難題,有個頭痛腦熱,進城買個一兩盒藥又不值當,以前就是挺着。現在這些司機和售票員爲我們帶藥,大大方便了村民。不光是藥品,一般的小物品村民們打個電話,公交司機和售票員就給捎過來。甚至村民誰的公交卡沒錢了,就連錢帶卡一塊交給司售人員,讓他們幫助充值。
以前,小龍門村沒有理髮店,更沒有會燙髮的。有的公交售票員會剪髮燙髮,就把自己的工具拿來,利用空餘時間給村民們義務理髮、燙髮。王德敏有生以來第一次燙髮就是公交售票員給做的。
據瞭解,2008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村村通公交”,全市2000多個行政村全部通達了公交車。城鄉公共交通服務一體化水平顯著提高,市區與郊區、市域與城際交通一體化進程快速推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