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疑問一:卡扎菲爲什麼是這樣一個結局卡扎菲的結局有什麼意義
利比亞戰事爆發以來,各方先後提出只要卡扎菲下臺,同意其離開利比亞,並保證其安全。而至過渡委武裝攻下首都的黎波里後,卡扎菲下落一直成謎,他的家人有的遠走鄰國,但卡扎菲不時通過電視畫面和錄音,號召支持者抵抗,並稱自己決不會離開利比亞,要戰鬥到最後一刻。卡扎菲最後落網傷重死亡,證實了他的誓言。
有專家分析,卡扎菲桀驁不馴,寧死不屈,自稱“沙漠之子”的他天生一種戰鬥到底的性格,這種性格以及自身的理念,使得他不會選擇逃跑,流落他國。另外,他的偏執性格使他相信,在利比亞他還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支撐。特別是在一個部落廣泛分佈的國家,他相信自己的部落、自己的家鄉所在地蘇爾特是最安全的。
從過渡委武裝對蘇爾特的進攻遭遇異常頑強的抵抗可見,卡扎菲在家鄉得到相當大的支持與掩護。但大勢已去,強人終究抵不過形勢改變。
疑問二:被捉或死亡,對卡扎菲有何不同意義?
卡扎菲困獸猶鬥,結局嗚呼。開始的報道是受傷被擒,後來證實是傷重死亡。有專家稱,被捉與死亡兩種結局,也許對卡更合適的是死亡。
如果被捉,則意味着卡扎菲會被送上審判臺。利當局曾表示,會在國內審判卡扎菲,結局是坐牢或者處死。而國際法庭曾要求引渡卡扎菲,要讓他站在國際法庭上受審。這種受審的結局雖然對於口才滔滔不絕的卡扎菲來說,是一個抨擊西方,展示自身理念的機會,但結果都是一種屈辱。號稱“一代怪雄”的卡氏或許不願這樣偷生。
而死亡,事實也是如此,卡扎菲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戰死沙場,一了百了,不必承受籠中受審的下場,世人評說皆成流水。而在其支持者眼中或許這樣的結局還是一種“剛烈”。
疑問三:“傷重身亡”而非抓獲,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卡扎菲“傷重身亡”而非被抓獲,令各方鬆了一口氣。
對於北約而言,一旦卡扎菲被抓獲,被引渡到海牙國際戰爭法庭,這個著名的“大嘴巴”將再難被封住,屆時或許會令各國尷尬不已,而倘無法引渡,盟國顏面將不免受損。
對過渡委而言同樣如此,如果卡扎菲被抓獲,在國內受審固然可以解氣,可以因“第一個在本土俘獲並審判獨裁者的阿拉伯國家”而自豪,但不判死刑心中難免惴惴,判處死刑勢必引來國際非議;如果將他交給海牙,則“因人成事”、“傀儡政府”的陰影,恐怕要糾纏一陣子。
不管是怎樣死的,總之目前的結果是一個令當事各方“皆大歡喜”的結局——盟軍和新當局都不必爲如何處置這個麻煩人物,而絞盡腦汁、左右爲難。
退一步講,對卡扎菲及其爲數恐怕不多的死忠又何嘗不是如此。卡扎菲一死了卻無限事,無須庭對刀筆吏,對於一個失敗者而言,未嘗不是最痛快的一種解脫;至於後者,一個死人可以做偶像、做烈士,可以附加無窮的說辭和演繹,反正他已經死了,再做不出任何更丟臉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