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瀋陽10月22日電(記者姜敏)深秋時節,記者在遼寧省遼中縣敬老院見到這一平均年齡56歲的演員團體。他們中有夫妻、母女、父女、姐妹,年齡最大的71歲,最小的38歲,均爲退休、下崗人員。
正對着敬老院的樓門,一樓和走廊儼然成了演員們的後臺。身兼導演、服裝設計、音樂美術設計等數職的團長張君蘭動作嫺熟地給演員們化妝,打粉底、塗眼線、貼假睫毛……10時30分,演出正式開始。
記者翻看節目單,有戲曲聯唱、舞蹈、獨唱、二人轉等,總共12個節目,參加演出的16個演員每人至少表演兩個節目,最多的要登臺5次。難怪敬老院的老人說:“他們來了,我們不覺得寂寞了。”
由下崗、退休人員組成的這一民間藝術團體,自籌資金,自編自導,十幾年來堅持爲敬老院、孤兒院、貧困戶等義務演出300餘場,豐富了基層羣衆的業餘文化生活。
17年前,家境富裕的張君蘭把一羣熱愛文藝的老人聚到一起,成立了自娛自樂小劇團,爲居民演出。第一次到一位患有腦血栓的老人家裏演出時,老人感動得哭了。第二次到敬老院演出,被老人們緊拉着手不放。她覺得爲困難羣體做點事,活得特別有價值。從此,她正式組建了遼中風華歌舞團,走上了義演之路。
據介紹,歌舞團每場演出的場地租金、服裝、道具、交通等費用支出少說也要幾千元,團長張君蘭一家在外地有生意,但掙的錢一大半貼給了歌舞團,可她無怨無悔。
他們走偏遠村屯、社區,去敬老院、殘兒學校……只要羣衆有需要,歌舞團就會前往。遼中敬老院老人蘭詠欣和龔大爺要結婚了,風華歌舞團帶着熱鬧喜慶的節目前去祝賀。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不停地念叨:“我一輩子沒兒沒女,可有這麼多親人陪伴,這輩子沒遺憾了。”
風華歌舞團爲遼中縣環衛工人舉行專場演出時,演員們特意爲環衛工人準備了各種水果、瓜子。舞蹈《敬一碗青稞酒》表現了對環衛工人默默付出的敬意;詩朗誦《純潔的呵護》展現了環衛工人心靈美的境界;歌舞《一把掃帚寫春華》把現場氣氛引向高潮。演出結束時,200多名環衛工人站了起來,流着熱淚,向演員們致謝,久久不願離開。
爲節省開支,自己能做的事一律自己做。每場演出,歌舞團成員都是肩扛、手搬,太重的物件就幾個人擡。5名年近七旬的老演員負責檢查演員更換下來的衣服,開縫了,丟扣了,她們馬上縫好。
現在,風華歌舞團有了自己的排練場和“節目庫”,每場演出都從200多個節目中挑選出合適的去演,另外他們還創作快板、三句半等,存有原創詩50多首,他們希望推出更多的原創節目,被更多的羣衆所接受和喜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