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昔日不毛地今立生態城
——中新天津生態城開工建設三週年紀實
天津北方網訊:前不久,中新天津生態城迎來了開工建設三週年的日子。
三年前,這裏還是三分之一爲鹽田、三分之一爲水面、三分之一爲荒灘的30平方公里“不毛之地”。隨着中新兩國領導人意氣風發地將生態之城的藍圖繪於濱海,用明確的生態目標,顯示節能減排的雄心,一大批建設者便肩負着兩國領導人的重託,懷揣着夢想與激情,開始了世界上第一座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高標準建設的全面的、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宜居示範新城——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壯舉。
如今,隨着8平方公里起步區初具形象和規模,昔日的鹽鹼地早已成另一副模樣。代之而起的,是平坦的道路、拔地的建築、撲面的綠色、滿眼的生機、一浪高過一浪的開發建設大潮、初步形成的低碳循環產業鏈條,還有初成體系的創新理念、戰略佈局以及生態城市建設指標體系……
3年累計投資300億 生態城雛形漸顯現
6個月立起兩層生態城服務中心、3個月國家級動漫園綠色建築進入主題結構施工、縱橫30公里的無井蓋道路、延綿58公里的水氣熱管網……在生態城8平方公里的起步區的土地上,一切都在以飛一般的速度超常規地奔跑着。3年累計完成總投資300億元,超額完成了原定3平方公里起步區的階段性目標和任務。
生態城管委會副主任崔廣志說:“生態城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典型載體,是我國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試驗田,也是中新兩國政府間合作的旗艦項目。爲此,三年來,我們不斷結合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歷史機遇,在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方面爭做典型示範,以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市化和產業化道路相依託、相促進,力爭建設一座生態、環保、節能、自然、宜居、和諧的國際新城,努力走出一條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了8平方公里起步區區域經濟初現端倪、區域開發初具規模。”
隨着城區建設的不斷推進,生態城起步區基礎設施、道路管網進一步完善,商業街、酒店、派出所等將陸續投入使用。截至8月底,在建項目總面積達320萬平方米。同時,生態城還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全區域實施綠色建築、綠色交通,規模化使用清潔能源,僅動漫園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就達21.5%。
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良好的投資環境使生態城的產業聚集效應開始初步顯現。生態城商務局副局長楊柳介紹,截至8月,生態城已迎來了500多家企業入區註冊,協議投資總額300多億元;形成了文化創意類、科研信息技術類、金融貿易類、綠色建築及相關類四大綠色低碳產業類型,並逐步向產業鏈發展。“產業聚集帶動了區域的良性發展,僅今年上半年,前三大產業就迸發出強大的發展潛力,共納稅近3.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倍。”楊柳充滿幹勁地說。
與楊柳一樣幹勁十足的還有生態城社會局的工作人員們。爲更好地迎接首批居民入住,今年5月生態城啓動了涉及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社區、養老等領域,總投資20多億元、建築面積近40萬平方米的17個民生工程項目以及社會管理工作。
導航生態城市創建 能實行能複製能推廣指標體系
在生態城啓建之初,擺在崔廣志這個當家人面前的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外,還有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沒有樣板”。崔廣志說:“就是因爲沒有樣板我們就更要做好樣板。”於是,他們組織了中國、新加坡及其他國家的100餘名專家,歷時1年,走訪了國內外近20個國家及地區,採用了“先底後圖”的生態主導型規劃方法,突破傳統,逐步制定出了適合生態城發展兼容幷蓄的規劃,並開創了綜合量化指標體系引領下的城市規劃新模式。如今,生態城規劃中緊湊的城市佈局、完整的生態格局、綠色交通體系、可再生能源利用體系、可循環水利用體系、非傳統水源利用體系、“細胞—社區—片區”的居住模式、園區化的綠色產業佈局等等,都已成爲一個典型的生態城市規劃案例,形成了示範效應。
但生態城人並沒有因此滿足,着眼於能實行、能複製、能推廣的核心要求,他們創造性地制定了由22條控制性指標和4條引導性指標組成的世界上第一套生態城市指標體系——《中新天津生態城指標體系》。“我們將標準、任務都進行了量化,拿着這份指標體系就能知道想建設一座突破傳統模式的生態城市要達到哪些具體標準;做到這些標準,各個相關部門又該承擔哪些責任,如何去實施。”崔廣志指着辦公桌上生態城最新集結成冊的《導航生態城市》一書靜靜地說,“這是真正一套可複製的標準,把‘生態城市’這個概念做到了‘落地’。”
建設提速全面發展“十二五”末初長成
已有的成績令人雀躍,未來的發展充滿希望。站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展望生態城5年之後的雄姿,崔廣志給記者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到“十二五”末,生態城8平方公里起步區將基本建成,還將完成30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治理,並基本建成中部片區和生態島片區,啓動北部、東北部片區建設。屆時,生態城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200億元,財政收入4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達到1000億元;累計註冊企業1200家,註冊資金200億元;常住人口8至10萬人。
今年生態城將統籌推進城市綜合開發。一方面,全面促進產業發展,繼續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的動漫技術製作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促進企業入住,使生態城成爲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並加快引進節能環保、科技研發、現代服務等項目,打造多個完整的產業鏈,構建產業發展體系。另一方面,全面啓動社會管理,積極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打造標準化的社會管理服務體系,組建精簡高效的社區管理機構。生態城將讓居民享有豐富的社會公共資源,做到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善養、住有宜居,成爲和諧城區建設的典範。本報記者萬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