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倘若克格勃無所作爲,真的讓這名“電子間諜”從遠東沿鐵路一直溜到德國,那麼,蘇聯部署在西伯利亞腹地的龐大核武庫很可能變得無密可保。
在漫長的冷戰中,美蘇兩國進行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爭鬥,即使在戈爾巴喬夫開始嘗試與西方改善關係後,蘇聯的軍事機密仍是美國情報部門覬覦的重點對象。在此背景下,一出用高科技設備刺探蘇聯核武庫的戲碼,於上世紀80年代悄然上演。前不久,俄羅斯“軍事評論”網站另闢蹊徑,通過整理國外相關資料的方式,就美蘇情報部門的這次“鬥法”進行了還原。
1
陶罐背後的驚人發現
1985年12月16日,一個體積龐大的集裝箱經過海路,被送達蘇聯遠東港口納霍德卡。與普通貨物進關時的情形不同,這個集裝箱一直被神祕的蘇聯人暗中監視着。他們在集裝箱到岸的第一時間就將其團團圍住,要求任何人不得靠近。一名長官模樣的監視者手拿報關單,慢慢打量着——那上面註明“陶罐”,來源地是日本,目的地則是萬里之外的西德。一位名叫“格雷斯特”的餐館老闆,正在漢堡等待着這批貨物的到來。
面對這份看似平淡無奇的報關單,那位長官沒有絲毫怠慢。“搜!”他把手一揮,周圍的同行迅速圍攏上來,掀開了集裝箱一頭的貨艙門。
出現在搜查者眼前的,是一面由紙盒子砌成的“牆”。搜查者撕開其中之一的包裝,露出來的果然是個精緻的陶罐。乍一看,這些工整排列的紙盒似乎把偌大的集裝箱塞得密不透風。然而,行動指揮官絲毫不爲所動,只是輕輕拋出一句:“繼續。”
衆人不敢怠慢,七手八腳地將一層層紙盒從集裝箱中搬出。搜查進行到箱體約1/3長度時,異狀出現了:紙盒之間似乎夾着什麼別的東西。人們欣喜若狂,合力將剩下的陶罐掏出來扔在一旁,只見一臺閃爍着大量指示燈的精密儀器,赫然盤踞在集裝箱中央。
這羣神祕人做事的手法簡單粗暴,毫不考慮貨物是否會得到良好的保護。實際上,他們正是受克格勃差遣,此行的目標鎖定了這個龐大得有些離譜的集裝箱。幾天前,埋伏在日本的一名內線傳來絕密情報,稱來自日本的重要貨物將從納霍德卡上岸,必須立即截獲。潛伏特工無法搞清那件貨物到底是什麼,但這不妨礙他致電莫斯科,稱此物干係重大。
至此,事情的要害已經很明瞭,就是那臺精密儀器。那麼,這到底是一臺什麼樣的設備呢?經過專家鑑定,這是當時西方最先進的電子偵察設備,可以偵測和自動分析各種頻率的電磁波,對戰略核武器常用的頻段反應尤其靈敏。更重要的是,其自身附帶的電池足夠使用3個月。倘若克格勃無所作爲,真的讓這名“電子間諜”從遠東沿鐵路一直溜到德國,那麼,蘇聯部署在西伯利亞腹地的龐大核武庫很可能變得無密可保。
2
從案卷中尋覓蛛絲馬跡
這樁間諜案的曝光,引起了蘇聯高層的重視。儀器立即被封存起來,送往專門的研究機構解析。與此同時,克格勃接到了封鎖消息的指令。在沒有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前,克里姆林宮不想讓真相大白於天下,以免打草驚蛇。
針對性調查緊鑼密鼓地展開了,高層下令一定要查清幕後主謀。他們首先把儀器進行試驗性拆解,發現裏面的部件分別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臺灣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很難作爲判斷設備所屬勢力的依據。如此一來,克格勃只能將目光轉移到這單貨物的發貨人和接貨人身上。從日本到德國,一次跨國行動就這樣展開了。
有關後續調查的細節記錄,至今仍被鎖在俄聯邦安全局的檔案庫深處,公衆無法查閱。除了少數督辦此案的當事人的隻言片語,零星的俄文報道也是語焉不詳。幸運的是,“軍事評論”網站意外發現,俄語世界裏缺失的內容其實可以在日文材料中找到。原來,承運這單生意的公司是受一家制陶企業委託運送這批貨物的,當得知自己的貨物無緣無故少了1/3而冒出了個鐵傢伙時,製陶企業的老闆一怒之下把承運公司告上了法庭,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線索。
東京地方法庭對該案進行了認真審理,最後卻不了了之,其原因自然是事件背後牽涉到複雜的國際背景。即便如此,在調查過程中,還是有一些關鍵情況被透露了出來。
據瞭解,這家日本承運公司的老闆是一位美國公民,而且事情剛一敗露,他便“人間蒸發”。有意思的是,德國那邊的接貨人“格雷斯特先生”也曾在美國生活多年。而且,作爲餐館老闆,他的生意並不算好,來客寥寥時居然還有閒情逸致從日本進口這麼多陶罐。這一切都讓克格勃將目光瞄向了大洋彼岸的老對頭——美國中央情報局。
種種跡象都將矛頭指向美國。最終,蘇聯高層也採信了這一結論。時任克格勃副主席博布科夫曾在回憶錄中專門提及此事,認定就是美國人將這件精密儀器搞到蘇聯來的。出人意料的是,莫斯科最終沒有將事情鬧大,而是把它壓了下來。許多人都認爲,這是戈爾巴喬夫出於維護蘇美兩國來之不易的友好局面而有意爲之。當然,也有另一種解釋:蘇聯方面故作不知,其實都是爲了保護那位身在日本、提供了重要情報的潛伏特工。
據《青年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