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積水潭醫院的急診手術室內,一線麻醉醫生種皓當天值夜班。按照規定,麻醉醫生急診室的夜班時間是當天下午四點到第二天早晨八點。這個時間段內,急診手術室的6間手術室,平均每天要進行30-40臺骨科手術。
下午4時
爲兩臺手術病人實施麻醉
鈴鈴鈴……急診手術室內的電話急促響起,護士長李曼離電話最近,接起來自急診室的電話。
“喂,病人術前準備好了,能送進去嗎。”
“送過來吧。”
幾分鐘後,急診手術室外的門鈴響,護士開門,躺在手術車上的病人被送進來。“種皓,來接病人。”隨着催促聲,種皓腳步匆匆來到病人面前。邊看病例邊瞭解傷者情況。
“您多大歲數。”
“70了。”
“身高、體重多少。”
“170CM,130斤。”
“傷哪了。”
“幹活時候水泥管把腳壓了。”
“您做什麼工作。”
“一直幹體力活。”
“平時身體怎麼樣,有高血壓、心臟病、冠心病、糖尿病嗎?”
“沒有,就是有時候腰疼。”
“最後一次吃飯、喝水是什麼時候?”
“早晨七點。”
通過簡單地詢問病人和家屬,種皓對傷者的身體情況有了基本瞭解。實施何種麻醉方式,用藥量多少,他已經心中有數。種皓說,如果傷者意識不清,麻醉醫生就只能通過看病例及詢問家屬瞭解情況了。
4時10分,傷者被安排在第4手術室,種皓爲他進行腰部椎管內麻醉,即我們通常說的下半身麻醉。
“低頭,屈膝,把身體彎成蝦米狀。”對麻醉醫生的指令,老人因爲緊張,身體有些僵硬。
“老爺子,一直幹體力活吧,那您身體應該不錯,肯定也很堅強。我要給您麻醉,在腰上扎針,麻醉針有點粗,我們先打一針局麻,這樣您就不疼了。請您按照我說的身體姿勢配合。”種皓的專業性安慰明顯緩解了老人的緊張情緒。
消毒、鋪巾、局麻後,較粗的穿刺針順利探進老人的硬膜外間隙,再用細針刺破蛛網膜,將麻醉藥注入蛛網膜下腔,退出細穿刺針,將細導管置入硬膜外間隙,退出粗穿刺針,將穿刺部位包裹好,麻醉過程一氣呵成。麻醉過程中,種皓和老人一直保持交流。“感覺到疼了嗎?”“疼。”“哪疼?”“腰剛纔有點疼,現在不疼了。”“感覺到腿麻了嗎?”“左腿麻了。”“放鬆,一會就好了。”
“種皓,6手術室腫瘤穿刺患者需要麻醉。”護士的聲音傳進手術室。“馬上過來。”看到病人牀頭監視器顯示生命體徵平穩,種皓從第4手術室直接來到對面的第6手術室。“需要怎麼配合?”外科醫生言簡意賅,“幫我儘量減少穿刺時候的疼痛。”需要進行腫瘤穿刺的病人已經躺在手術牀上,因爲術前違規喝了水,無法常規全麻。種皓決定對其實施局麻同時配合鎮靜、鎮痛強化麻醉。幾分鐘後,外科醫生開始爲病人進行腿部穿刺。
4時50分,種皓在電腦前,將醫囑補齊,打印出病人的用藥處方,填寫麻醉記錄單等醫學文書。同時嚴密觀察手術進行中的兩位病人,不時和病人交流了一下此時此刻的感覺,擡眼看監視器上病人的血氧、血壓和心率等生命體徵。
下午5時
麻醉時遇到小麻煩
下午5時,第1、2手術室內,兩位手外傷患者正等着麻醉醫生。根據病人情況,種皓分別爲他們進行了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穿刺將支配上肢的神經用麻醉藥浸泡阻滯。此時,第6手術室的“手術中”紅燈熄滅,手術結束。種皓盯囑腫瘤穿刺病人,1小時後再吃飯,出現嘔吐是正常現象,不用擔心。
5時20分,一位34歲的外蒙車禍病人被推進急診手術室。在翻譯的幫助下,10分鐘後,患者的哥哥在麻醉知情同意書上籤了字。5時30分,病人進入第6手術室。
實施麻醉前,因爲語言不通,種皓連比劃帶示範,讓病人側過身,弓起腰,可是傷者並沒有行動。“懂英語嗎?”傷者有了迴應,“一點點。”簡單的英語交流加上肢體語言,解除了交流障礙。
傷者身高1.78米,體重104公斤,車禍中兩條腿和一隻胳膊受傷,讓他側身很困難,身體弓成蝦米狀更是難上加難。稍一動彈,傷者就疼得大叫,兩位護士負責固定傷者的腿和胳膊。種皓和兩位男性外科醫生一起,小心翼翼地幫助病人側過身。由於語言障礙,患者十分緊張焦慮,體位配合不好,腰部椎管內麻醉並不順利。
有着近20年經驗的麻醉科林惠華副主任醫師過來幫忙,和種皓一起,在神經刺激器的幫助下,成功爲病人實施了腰叢神經及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手術室裏溫度較低,林惠華把暖風機放在手術牀前,爲病人蓋好單子。麻醉藥開始起效,吹着暖風,病人安靜地睡着了。
此時,第4手術室內的病人做完手術,種皓看到病人生命體徵正常,又叮囑病人,術後6小時不要喝水吃飯。
晚9時
開始吃晚飯
6時50分,一臺骨折手術被安排在第4手術室。順利麻醉後,手術開始。觀察患者狀態穩定,種皓繼續完成之前落下的收費、打印處方、醫學文書書寫工作。
7時至9時,種皓先後爲一位需要撥除腳指甲的9歲孩子實施麻醉;藉助便攜式超聲爲一位肩部受傷的患者實施麻醉;爲5位手外傷患者做臂叢麻醉。9時,種皓坐在麻醉值班室,拿起已經送過來1個多小時的盒飯,一邊吃一邊和林惠華醫生交流自己在進行麻醉中的感受,就一些問題向其請教。
“種皓,種皓。”過道里又響起護士的催促聲。放下吃了一半的飯,9時10分,種皓在過道里的手術車上,爲一個被印刷機器砸傷手指的17歲男孩做了臂叢麻醉。此時,第4和第6手術室的兩臺手術先後結束,種皓分別對病人及家屬交待了術後注意事項,以及不良反應的處理方法。
9時40分,急診手術室裏,六臺手術正有條不紊地進行。
晚10時
心裏惦記着兩件事
10時,種皓正爲傷者實施麻醉,產科病房打來電話,一位帶着“止痛泵”的病人感覺不舒服,要麻醉醫生過去看看。種皓心裏想着這事,還惦記着樓下急診室裏在車禍中受傷的男孩,由於傷勢嚴重,正在樓下搶救。先下去看看情況,問一下什麼時候能上來做手術,這個手術一旦開始做,就註定是一個忙碌的不眠之夜……本報記者田晶
| ||